國父(孫中山)與阿Q
黃文雄 著
曾齡儀 譯
阿 濱 漫畫
出版社:台北前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10月初新版第一刷
黃序
昭和大學榮譽教授 黃昭堂
著者黃文雄先生是本人四十年來的朋友。他為人勤儉樸素。尤其讓我佩服的是他節省睡 眠的功力,每日睡眠總不超過四個鐘頭。他所有的時間幾乎都用在讀書、調查資料與寫作。 除發表在報章、雜誌的文章以外,他著作等身,迄今已超過六十本,寫作神速超人。
他初期的作品,我都趕快買來先讀為快。但是後來總是買而不讀,因為我讀書的時間有 限,不能一味「學習黃文雄思想」。這次在印刷的階段讀到這本『國父與阿Q』,使我難以 釋卷,一口氣地讀完。他對孫文的分析精細而透徹。本人在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擔任講師十二 年,於一九八三年度開的課是「中國政府一九一二~一九四九」。選課的學生限於國際關係 科系的三、四年級,該系的學生本來就很少,聽課的學生更少,但是學生素質高,所以每堂 課必須花費兩天的時間去準備教材。孫文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相當高的地位,有關孫文的事 蹟本人當然有所涉獵,其實他在民國革命過程中並沒有多大的貢獻,至少不足於被尊奉為 「中華民國國父」。至於孫文為什麼變成「國父」,本人實在一無所知,這次拜讀黃文雄先 生的大作才一清二楚,原來如此。
每一個國家多多少少總會出現神話,以利鞏固國民的向心力。中華民國創造了孫文神話, 那是中華民國的國內事,也是中華民國的自由。但是當這個「國父」輸入到台灣來,強制我 們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軍人、各級公教人員,每週三鞠躬一次,不禁使大家啼笑皆 非。因為敬拜久年,凡人也會變成國父,變成神,這在現今的台灣社會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 。
這本書的讀者對黃文雄先生的立論可能會情緒化,不過,請不要生氣,因為無知才是「恥」 ,讀完以後才來做自己的總結罷!
依照本人的調查,三十八年間的「中華民國全史」未曾有統一過的日子。在此亂世中,幾 乎同時有複數的政府,甚至有複數的國家存在。中華民國可以說是一個不完整的國家。中國 的統一,事實上是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出現的。黃文雄先生的這本書比我的觀察還 算寬容,他認為袁世凱拒絕南京臨時政府在南京就任大總統的要求,使北京的袁政府已達成 了短暫的南北統一。
黃文雄先生寫這本書時,現今的台灣時時刻刻浮現在他的腦裏。其中很多關鍵「要害」, 他雖不明言,但卻能讓讀者會意而微笑。
這本書內容豐富,文章順暢易讀,讀者如果詳細閱讀,必定獲益不淺。
自序
黃文雄
縱然中國、台灣或海外的「中國人」對蔣介石和毛澤東這兩位歷史人物有不同的評價, 甚至呈現兩極化,但是對於孫文(中山)或「孫文學說」,不論老、少或左派、右派,大都 敬佩不已,推崇有加。
孫、蔣、毛三人都是被神格化的人物,蔣、毛是在生前,孫是在死後,因政治的須要而 被神格化的。蔣、毛兩人是憑權謀、實力脫穎而出,並進而取得天下的英雄豪傑人物。但孫 文卻是幫會頭目出身的革命浪人。從他的「余致力國民革木叩凡四十年」之革命生涯來看,他 始終扮演邊緣人物的角色。他所推動的十次起義,十次失敗,偏偏只有他沒有參與的辛亥革 命才達成「建立民國」的目標。而從辛亥革命之後,他雖然倡導、甚至主導革命,可是一直 沒有機會成為革命行動的主角。
在南京臨時政府時代,他因一時的因緣際會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但在北洋政府時代, 他又以「革命」或「護法」為藉口,三組廣東軍政府,但在他主政下,大都帶來流血的嚴重 內訌,甚至苛徵暴斂,民不聊生。
不但孫文主政天下必亂,甚至孫文組黨,除了以他為龍頭、幫會色彩濃厚的興中會未有 鬧劇以外,從同盟會結盟到國共合作改組國民黨為止,凡是有他插手的組織,大都內鬥不 絕、雞犬不寧。他甚至揚言,若大家不遵從他的主張或依照他的意見行事,他就要解散國民 黨,並恐嚇即使國民黨只剩下他一人,他也要去投共。
考察孫文之受到中國人的尊敬、推崇,起始於1940年由蔣介石的重慶政府指定各界 尊稱他為「國父」,目的是為了對抗新成立的南京汪精衛政府。在孫文有生之年,他並不被 同時代的人以及他的革命同志所看重,甚至連後生之輩的蔣介石或毛澤東,對地也沒什麼好 評。
孫文「致力國民革人叩九四十年」,可是不論他組黨、起義革命、主政,全都一事無成, 甚至必定帶來內外的爭亂而禍國殃民。何以他臨終前還自怨自嘆:「革人叩尚未成功,同志仍 須努力。」而偏偏他沒插手的,卻又一帆風順?
有關這些疑問,本書即使未能全部提出你所期待的解答,至少也能提供一些衝擊性的參 考史料及啟發性的思考方向。
孫文的性格、行事作風,素來專橫獨斷,欠缺親和力,他雖然出口閉口民主、民權,可 是論他行事的專制獨裁,並不亞於袁世凱,甚至連蔣介石和毛澤東都難望其項背。再觀其造 反的革命過程,大都一意孤行,荒唐無稽,自吹自擂,幾乎已達招搖撞騙的程度。他以「先 知先覺」自居,唯我獨尊,而將民眾全都看成「不知不覺」的愚民、阿斗。中國人之妄自尊 大、鄙視同胞的性格,在孫文身上表露無遺。
孫文不但是近代中國「以黨治國」的始作俑者,也是恐怖政治的先驅。他那過時的「三 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等等孫文學說,是一堆東拉西 扯、新舊雜陳、前後矛盾、思想混沌的空言夢語。
初看孫文的革命生涯,極類似唐吉訶德的唐突、冒進;可是從追隨「先知先覺」的「後 知後覺」以及「不知不覺」的「國父信徒」看來,具有雙重人格的孫文更加類似阿Q,孫文 革命和阿Q革命幾乎一模一樣。
魯迅撰寫『阿Q正傳』時,究竟是不是以孫文為模型已是一個公案,但綜觀近八○年來 的「阿Q研究與論爭」,並未出現「孫文阿Q論」。
魯迅在有生之年曾看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張勳復辟……等等幾近荒誕的 歷史爭亂,他對這些「革命」失望是鐵的事實,因此他筆下的「阿Q革命」更證明他對這些 「革命」失望的無奈。
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已然死亡,可是在「中華大地」上卻仍然滿坑滿谷都是阿Q 的後裔。或許,「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是阿Q的最佳造型吧,也可以說,阿Q或許就是「國 父」的化身呢!更可怕的是,雖然「國父」已死,但自小接受「國父革命精神」教育長大的 「龍的傳人」,卻個個成為「國父」的繼承人,也個個成為阿Q的徒子徒孫。其中最突出的 是在台灣呼風喚雨的「國父的傳人」。這些美其名為孫中山信徒、誓死捍衛「中華民國」的 新阿Q,讓我們就從本書的孫文革命事跡與思想中,來一窺他們與「國父」一脈相傳的真面 目吧。
在台灣,「國父孫中山先生」一詞,連幼稚園學生都能琅琅上口,更遑論數十年來在國民黨黨國教育下被魔音傅惱、全力灌輸的台灣民眾了。
實則 「中華民國」之有 「國父」名號,始自1940年代,原是蔣介石的重慶政府為要對抗汪精衛的南京政府,才把骨頭已經可以打鼓的孫文抬出來當國父的。沒想到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政 府竟然一路敗退 「君臨」台灣,台灣人也就莫可奈何地 「默認」這個政治神話了。
孫中山先生既是中華民國國父,國民黨黨政軍特文棍們自然得把他美化加神化,不但孫中山的種種 「偉大事跡」都忽然出爐了,連民初全國都乏人問津的 「國父思想」、「三民主義」也都鹹魚翻身,強令學子必讀,各種大小考試也都列為必考科目。
台灣人之被愚民蒙蔽已久矣!孫中山真是 「中華民國國父」嗎?孫中山真有那麼偉大嗎?
本書挖掘海內外有關孫文及孫文革命的大量史料,試圖以反向思考的角度來揭穿:為什麼辛亥革命前,他所領導的十次起義,十次都失敗?為什麼南京臨時政府時 代,他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卻不到三個月就拱手出賣給袁世凱?為什麼北洋政府時代,他又藉口「護法革命」,三次革命,三次破功?為 什麼他三組廣東軍 政府,卻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為什度他自吹自擂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臨死卻還自哀自喚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為什麼他冠冕堂皇的 「建國大綱」,卻被各派群起圍攻,轟為 「賣國賊」?以及為什麼他一再買空賣空,想以滿州換日本三個師團兵力呢?
原來,孫文一生行徑猶如中國精神文明化身的阿Q,孫文革命和阿Q革命幾乎一模一樣。有人懷疑魯迅寫《阿Q正傅》時,是不是骨子裡就以孫文為模型,也難怪有 一點頭殼的人都會問:「國父孫中山先生」或許就是阿Q的最佳造型吧,而阿Q或許就是 「國父」的分身哪!
黃文雄歷史大翻案‧驚爆新書
精彩摘刊......
國父袁世凱先生﹗
「國父孫中山先生」是台灣對孫文的尊稱。但孫文到底從何時開始被尊稱為國父,一般人並不清楚。
關於「國父」這個名詞在法律上的「明文規定」,究竟是從第幾次國民黨大會或何時 的行政命令開始,筆者也曾經請教過幾位黨國大老,他們的回答皆是顧左右而言他。 當孫文以肝疾病卒北京之時,日本評論界已常見「支那革命之父」的稱呼。中國國民 黨決定以孫文當「國父」,是一九四○年一月由重慶的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國民如此稱呼的,目的是為了對抗新成立的汪精衛南京政府。可是孫文到底自何時起成為 「國父」,至今 尚未見過學者考據的專著或論文,無法追根究底,甚為遺憾。
中華帝國之父是秦始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父是毛澤東,自不待言。不論是馬上 得天下、六國歸一統或槍桿子底下出政權,建國必須靠武力,武力就是實力,這是中國歷史的鐵則。
有國父當然也有國母。宋子文一家雖然有時被稱為「國舅」,甚至是「三朝國舅」, 但在台灣甚少提及「國母」。按筆者的推想,孫文元配的盧夫人已被遺棄,新夫人宋慶齡不但是蔣介石的眼中釘,又「投共」,所以中華民國有國 父而無國母。
二○○○年秋,筆者陪同日本社團參觀立法院,首先觀賞介紹中華民國建國史的影片 ,一開始即出現孫中山先生領導武昌起義的鏡頭,著實令筆者大吃一驚。終場後,燈光一亮,筆者立即告訴領隊︰立法院捏造歷史。
因為武昌起義時,孫文本人遠在美國丹巴,他是看到報紙後才知道中國國內已發生革 命,怎麼可能是由他來領導武昌起義呢?
武昌起義當時,革命同盟會由於內部紛爭,組織早已瓦解,會員們各奔前程。孫文也 如同喪家之犬,遠走高飛,隱居美國。再說,革命同盟會三派與武昌起義中新軍的革命志士也很難拉上關係,如何領導起義呢?
孫文得知國內生變後,趕緊奔回祖國奪權,一時尚無法籌募到組織新政府或對抗北方 政府所需的資金。當革命同志們期待孫文能從歐美帶回大筆巨款之際,孫文卻兩手空空,聲稱僅帶回了「革命精神」,眾人啞然。
孫文雖然被各省代表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可是由於內爭不絕,又無資金維持新政府, 不到三個月,又不得不將政府讓渡給最具政治實力的袁世凱,讓他來處理善後。因為建立民國,最起碼要能迫清帝退位,實現南北統一,並且必須 得到外國(列強)的承認與援助。此一人選,當然非袁世凱莫屬。
為了取得列強承認,孫臨時大總統對外宣佈︰推翻滿清專制、建立共和民國,並承認 「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清政府所借之外債及所承認之賠款,民國亦承認償還之責」、「滿清政府所讓與各國或個人之種種權利,民國政府亦照舊尊 重之」。
民國之初,全中國所有的政團政黨加起來共有六百個,人多,派也多;嘴雜,意見也 分歧。事實上,為了實現「革命必勝、建國必成」的目的,除了實力派的袁世凱以外,建立民國難作第二人想。
孫文等革命派不僅在革命聖地的武漢,連臨時政府首都的南京都先後落入袁軍之手, 二次革命不成,所有革命派幾乎都成為邊緣人物而不得不逃亡海外。雖然袁世凱稱帝不成,但從史實看來,建立民國、奠定國基的,是袁世凱;統 一南北、實現民國的,還是袁世凱。因此中華民國的國父應該是袁世凱,孫文頂多是「國民黨黨父」或「支那革命之父」罷了。
孫大總統以「臨時演員」粉墨登場
辛亥革命後,關於中華民國體制的決定,不但孫文,連革命同盟會的志士也都沒有置喙的餘地。決定中華民國體制的是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山東省取消獨立後的 16省代表)。革命派缺乏影響力。
對於中華民國的體制,黎元洪主張採用聯邦制;雲南都督蔡鍔反對聯邦制,主張立即組織強而有力的統一政府,行使民主立憲,早日結束軍政。協商結果,最後決定 以美國總統制為典範,由臨時大總統與參議院一院制構成共和國的體制。
孫文來不及參與中華民國體制的決定,當他兼程趕回中國,已是武昌起義後兩個多月的十二月底了,大勢已定。孫文是在香港和舊興中會的同志開會時,經由胡漢民 轉告,才知道新政府和他的「三序」構想大相逕庭。
孫文雖然就任了臨時大總統,可是在宋教仁主導下,參議院也通過了「臨時約法」,孫文的大總統權力被架空,府院開始對立。孫文一氣之下,乾脆來個同歸於盡, 將南京臨時政府出賣給袁世凱。
當然,除了孫文的私怨之外,南京臨時政府也有不得不轉讓給袁世凱的無奈,即南京政府的勢力範圍僅有南方十六省,缺乏財源和軍事力量,實際支配的領域又極不 穩定,隨時有全盤崩潰的危機。
孫文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後,為了貫徹革命而決定北伐,但因軍需資金無著落,遂發行一億元公債。然而臨時政府才剛成立,尚未建立公信力,雷聲大雨點小,僅募到 了五百萬元而已。這是孫文不得不私下以漢冶萍公司為擔保,向日本借款的歷史背景。
當這內幕一被揭發,有如搗中蜂窩一般,他的政敵章炳麟、張謇、黎元洪等各派群起圍攻,孫文頓時成為賣國賊,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孫文在眾叛親離、走投無 路之下,倉皇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出席參議院會議的十七省代表乃一致再選出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參議院向袁總統的報告如下︰
「本日執行大總統選舉,滿場一致選出先生為臨時大總統。回顧世界史上,滿場一致所選出的大總統僅華盛頓一人而已,公為第二人。吾人認為公乃第二華盛頓,深 祈公為中華民國最初的華盛頓。」袁世凱在眾望所歸之下,終於完成南北統一,成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孫中山與袁世凱「仙拚仙」。1912年元旦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溥儀宣佈退位,2月14日袁世凱就當選「臨時大總統」。孫看袁已當上了臨時大總 統,心裡雖頗不是滋味,仍言不由衷地吹捧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一華盛頓」。不但如此,甚至還欣然接受了袁所賞賜給他的全國鐵路督辦一職。
北一輝曾批評南京臨時政府之選出孫文為臨時大總統,有如占領南京的諸將為爭功而將當過巡撫的老廢物程德潛拉出來當都督一樣。他說︰「從革命的理想或運動來 看,孫文根本就是一個沒用的木偶。」
按鈴江言一的《孫文傳》(1950)指出︰孫文之當上「臨時」大總統係因當時找不到適當的人選,既然找不到適當人選,孫文就暫且「掛名」,「臨時」粉墨登 場。
中華民賊 中禍匪國
杭州千島湖事件發生時,李登輝前總統曾大罵中國是「土匪仔國家」。中國政府與台 灣的統派除了大肆咆哮一番以外,即使不同意,也很難舉證反駁中國不是土匪國家。 中國歷代王朝的交替是依據「易姓革命」的原理。被引證的史實是「馬上得天下」、 「槍桿子裡出政權」,結論乃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既然盜人之國者能為人君,萬民也就依樣畫葫蘆,無人不盜、無所不偷,因而誕生了中國的強盜文化。
中國到底從哪個時代開始成為強盜國家,筆者不清楚。遠在春秋時代,被孔子教訓「 盜亦有道」的盜跖,當時已率領數萬徒眾橫行天下,生食人肝,勢敵諸侯。漢代不但綠林、赤眉、黃巾為亂,亦出現專門捕人而食的餓賊。宋代 《水滸傳》中的梁山泊更成為江湖世界的英雄表徵。
十八世紀末,英王喬治三世的特使馬卡多尼(George Macartney)來華拜謁乾隆皇帝,要求通商。皇帝傲稱︰「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夷狄若有所需,可以賜惠。」馬卡多尼被拒後,一行自北京經陸路南 下,由廣州乘船回國。據馬氏的〈奉使記〉所載,沿途所看到的,不是強盜就是乞丐。事實上,自十八世紀末開始,誇稱地大物博的中 國已是強盜、乞丐滿天下。這也是白蓮教、太平天國、捻匪等教亂、會亂形成的社會背景。
中國社會自十九世紀起即兵匪不分,兩者唯一不同的是,兵公然掠奪,匪暗地搶竊。 民國以後,中國到了「無山不賊、無湖不匪」的地步,再加上兵匪、學匪,不僅東北馬賊跋扈,連大都市的巴士內都須要兩位配槍的隨車士兵才能 保護乘客安全,稱之為「土匪仔國家」,實當之不愧。
清末民初的名盜白狼(白朗)曾經帶領七萬餘徒眾,橫行華北七十餘縣,被稱為「白 元帥」。來往於兵匪之間二十餘年的軍匪樊鐘秀,曾一度成為廣東軍政府孫文大元帥的座上客。土匪歸順時被編入正規軍,敗戰後又搖身一變為土 匪,這種情形在當時並不罕見。
匪賊集團在民國時代,仍是左右軍閥內戰的一大武裝勢力。
按朱新繁《中國農村經濟關係及其特質》一書所稱,1930年代的匪賊總數,依推測約 有二千萬人。又按戴玄之《紅槍會》一書所記,自中華民國建國以來,中國沒有一地不出現匪賊,也從來沒有一年無匪賊的搶掠。
因此,中華民國可以被稱為「中華民賊」、「中禍匪國」或「匪賊共和國」。在土匪 仔國家成長,又飽受強盜文化薰陶的中國人,即使非人人皆盜賊,至少人人皆俱賊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到了五○年代中期,才平定了盤據河南省的 土匪,當時中國政 府大肆宣傳中國已經成為人類的天堂,沒有蚊子也沒有蒼蠅,更沒有小偷。可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強盜殺人、六害七害應有盡有,「車匪路 霸」到處出沒,甚 至流出海外,活躍於全球各地。今日的中國,已從革命輸出國變成土匪輸出國。在日本,凶惡犯罪的外國人中,一半以上是中國人;竊盜犯中,中 國人更高達百分之 九十以上。21世紀起,世界各國最憂心的 ,已由點的「中國的威脅」變成全面的「中國人的威脅」了。
中華民國何時亡國
當蔣介石所率領的國民革命軍打倒黨內排蔣反蔣的各黨軍,又打倒北京政府各系軍閥 而宣告「統一全國」時,不少北人痛感中華民國已滅亡,章炳麟甚至以祭文哀悼中華民國已被蔣黨以武力消滅。
南人和北人的歷史文化背景原本就不同。春秋時代「尊王攘夷」中所指的「夷」是楚 人,也包括吳人與越人。漢代的吳楚八國之亂,實際上是南北對立所引起的爭奪戰。南北朝的對立其來有自,宋的趙家祖法規定,絕不任命南人為 相。時至蔣黨統一中國,乃是南人征服北人。因此,如章炳麟之輩哀悼中華民國已亡國,實際上有其長久的文化背景。
遼亡於金後,遺民西逃,再建西遼;元亡於明時,蒙古人回歸故土,重建北元,歷史 上皆不認為西遼或北元是遼帝國與元帝國王朝的延長。除了國力的問題,統治領域的改變可能也是歷史不承認其為正統延長的主因。唐亡之後,雖 有後唐或南唐苟延,繼續稱「唐」,但「正史」已不認定後唐或南唐是唐代的延續。
中華民國有如五代十國,不但經常有複數政府的存在,而且都極不安定。現在的中國 文人,不是以國民黨史觀,就是以共產黨史觀來看中華民國史,皆不客觀。
中華民國在大陸不足40年,在台灣則有50年以上,若以此來斷定台灣的中華民國是大 陸中華民國體制的延長或正統,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至少,袁大總統以後的北京中華民國與蔣介石以後的南京中華民國,這二者不但在人脈上毫無關係,在政體上 也全然迥異。
孫文所領導的革命黨很喜歡濫立政府,逃到哪裡就在那裡立個政府,孫文一個人就有 了臨時政府、廣州政府等四個政府,可是為期皆不長。蔣介石是總理的忠實信徒,所以他逃到哪裡,政府也就立到那裡。逃到重慶立重慶政府,逃 到台北立台北政 府,當然都不會忘記以中華民國的法統、道統自居,絕不承認自己的中華民國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雖然它的統治範圍已大大縮小,由大中 華民國變成小中華 民國,但名稱仍照用不誤。
李登輝前總統和陳水扁總統都是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的,民進黨的勝選也是有史以來 首次的政權和平移轉。可是,李前總統並未成為中華民國體制的終結者,陳總統也以中華民國的繼承者自居,不但不想成為最後一任的中華民國總 統,反而有如中華民國體制延命的守護神。說來嚥氣,這大概也是中華民國有如九命怪貓;生命力強韌的佐證吧﹗
孫文的獨裁天性原形畢露
孫文與袁世凱兩人到底誰比較獨裁?若從兩人的行跡閱歷來看,日本學者們認為彼此 不分上下。在孫文的革命同志眼中,孫文難以脫離獨夫印象。
在革命同盟會時代,由於孫文專橫獨斷,因此內部糾紛不已,終至革命同盟會瓦解, 眾人各奔前程。
辛亥革命後,以孫文為首的臨時政府撐不到三個月就讓渡給袁世凱,二次革命也一敗 塗地,孫文不得不亡命東京。孫文認為當時的中國尚未具有共和體制的客觀條件,問題在於「異黨入據,以偽亂真」,因此必須嚴選黨員,建立新 黨,要求黨員對總理絕對服從,生死與共。
一個標榜以實行民權、民主為宗旨,排除專制、建設民國為目的的政黨,卻採取對孫 文個人絕對服從的入黨宣誓︰「願犧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權利,服從孫先生」、「服從命令」、「誓共生死」、「如有二心,甘受極刑」。這樣 的獨裁作風,令哥 老會、三合會、紅幫、青幫等兄弟皆對孫文的新黨組織敬而遠之。革命同盟會的老幹部李烈鈞、譚人鳳、張繼、黃興等人皆反對中華革命黨的成 立,日本的老同盟會 會員也拂袖而去,連孫文最忠實的戰友宮崎滔天也認為孫文無理,從此,再也沒有任何日本志士參加中華革命黨了。
孫文的中華革命黨背離民眾政黨性格,走回傳統幫會組織的老路,後來由東京遷黨至 上海,並改稱為中國國民黨(1919.10.10),但也成不了氣候。
孫大元帥另立廣東軍政府
袁世凱死後,北京政府的實權落到段祺瑞等皖系軍人手上。但在孫文心目中,除了他 自己以外,任何人組織政府,他都不滿意也絕不承認。
1917年7月6日,孫文從上海到廣州,招來部份舊國會的議員,結合反北京政府的海軍 總長程壁光,又結合了西南軍的唐繼堯和陸榮廷等人,於8月25日在廣州召開國是非常會議,推行護法運動。9月1日,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 元帥。 中國從此又再度出現了北方北京政府和南方廣州政府的南北對立。當時廣東政府的統 轄範圍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省。
孫文自己組了政府以後,派張繼、戴天仇、李烈鈞、王正廷、程壁光等人去日本向寺 內正毅首相、本野一郎外相以及犬養毅、O澤榮一、頭山滿等人遊說,力陳革命黨人二十年來為中國的進步與和平所作的努力,希望日本朝野上下 發揮道德勇氣,援助南方政府。
孫文除了揭露北方段祺瑞政府的罪行之外,也揭發段政權以參加歐戰來騙取日本政府巨額軍費的內幕。
然而日本仍支持段政府,提供了一億四千五百萬圓的參戰借款,亦即有名的「西原借 款」。另一方面,歐美列強也都認為中國的亂源是孫文,視孫文幫眾為叛亂團體,不予支援。
孫文誇口將於三個月至半年內實現全國統一,並宣佈北方段政府為非法政府。 孫文自認以博愛與和平為理想,信誓旦旦「今日就任大元帥位,號令天下,不外乎是 為了早日在國內實現真正的和平精神」云云。
孫文結合各地軍閥所組成的廣東軍政府本是烏合之眾,各懷鬼胎。當孫文著手組織北 伐政府,想以武力打倒北方段政權時,各地軍閥皆認為孫派想以北伐之名行奪權之實,廣東軍政府內部因而發生了孫派國民黨議員和岑春 派政學系議員的衝突,導致廣東軍政府改組,廢除大元帥,改為七總裁的合議制,並推岑春 為主席總裁,孫文再度成為邊緣人物。
自從被趕出廣東軍政府以後,孫仍然處心積慮想再奪回政權。首先計畫打倒占據廣東 的西南軍閥,收復革命根據地,待統一南方後再度北伐,打倒北洋政府,完成中國統一。
當時,還支持孫文的地方勢力僅剩下聯省自治派的陳炯明而已,陳統率的二萬兵力蟠 據在福建漳州。陳受孫文之邀,於1920年8月兵分三路進攻廣東,驅逐了陸榮廷、岑春 等桂系勢力,占領廣東。11月28日,孫文受陳炯明之邀,再度回到廣州,建立了第二次廣東軍政府,宣佈繼續護法。1921年5月4日,孫又改變初衷,撤銷 軍政府,改成立中華民國政府,自己就任非常大總統,與北京政府打對台,並且宣佈新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政府,北京政府是非法政府,要求各國 承認。1921年 12月4日,在桂林設立北伐大本營。翌年2月3日,以大元帥之名誓師北伐。
被捏造的「二十一條要求」
民國以前,中日之間雖有甲午戰爭,但雙邊關係並不如今日惡劣。當時孫文等革命志 士多少還抱有中日兩國同文同種、同洲同俗的觀念,在日俄戰爭及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以後,清國學生留日之風大盛,最盛期有一萬至二萬人之 譜。
東京一時也成為中國國民革命的基地,特別是日本陸軍士校出身的中國留學生,日後 皆成為革命軍的重要角色。日本民間或在野政治家如山滿頭、犬養毅等人極力贊助孫文革命,孫文臨終之時,也是視其為父母,念念不忘。
中日關係的交惡當然少不了文化、民族性、國益家利等原因。不過,最主要的原因之 一是所謂「二十一條要求」以後中國所掀起的反日、排日、侮日運動。「二十一條要求」是1915年日本大隈內閣對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所提 出的,以後也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代名詞。
事實上日本對袁總統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與中國國內反日團體宣傳用的「內 容」已大有出入。「二十一條要求」經過恣意竄改,再經由反日團體的大力宣揚、鼓吹反日思潮、迫害日僑,終於引起日本軍部的反感而主張「支 那膺徵」(教訓支那),擴大了中日間的軍事對立。
遭竄改後的「二十一條要求」,例如「中國的學校必須教授日語」、「中國發生內亂 之時,必須求助日本武力援助,由日本來維持中國的秩序」、「全部開放中國讓日本人自由營業」、「中國陸海軍必須聘用日本人教官」、「南滿 洲的警察和行政權讓與日本」等,於原文中是看不到的。這些「條文」都是中國的反袁反日團體以訛傳訛所捏造出來的。
原本的「二十一條要求」是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受加藤外相訓令而對袁世凱總統所提 出的要求。但實質上並不是什麼「要求」,而是外交上的「要望」(希望)而已。 當時袁總統正試圖稱帝,需要日本的財政、物資、人力支援。而日本則因袁政府一直 受英、美支持,正欲改變自民國以來的中日關係,並重新確認自甲午戰爭以來兩國之間的條約與既得權益。
在中日雙方改善外交並確認新關係的時代要求之下,「二十一條要求」之中有十四條 是屬於既得權益的延長、修改和再確認,屬於「希望」的條款則有七條。
「二十一條要求」共歷經二十五次交涉,數度變更和修改內容,並且應中國政府的要 求,將部份內容的文詞予以修正,也有一部份撤回。在雙方長期的協調交涉之下,日本政府希望袁總統能盡速決定而發出「最後通牒」。最後中國 政府接受的只有十六條,並非反日團體所宣傳的︰「無理要求」照單全收。
事實上,最先提出類似「二十一條要求」內容的是孫文。孫文想反袁,但又缺乏軍費 ,向來一直以可抵押的國家財產向日本政府或民間企業借款。
譬如1915年3月孫文致日本外務省政務局長小池弦造的書簡中,逕自提出「中日盟約 案」,其內容為︰
(1)為了日中共同作戰之便,所有軍器與日本同款式。
(2)中國軍隊與政府聘用外國人時,以日本人為優先。
(3)山、鐵路、沿岸航路的經營,若需要外國資本或合辦之時,先與日本協議。
孫所提的條件實際上比日本向袁總統要求的更為優渥,更加強調中日同盟或合作。 然而日本政府並未接受奪權尚未成功、只會買空賣空的孫文所提出的條件,而是將孫 文的條件加以修整,改向掌握實權的袁總統正式交涉。若說袁總統賣國,那麼孫文呢?
一直和孫文有深交並當過孫文顧問的美國記者喬治‧布朗遜‧雷在他所著的《滿洲國 出現的合理性》中曾指出,孫文是革命利益買空賣空的慣犯。
「辛亥革命當時,南京的孫文想招募外債以抵抗袁世凱。可是當他知悉沒人願意支援 他的政府時,遂改以間接方式取得資金,而以華中及華南的重要公益事業抵押借款來解決共和國危機。他以江蘇及浙江兩鐵路、招商局、漢陽鋼鐵 公司以及附屬的大冶鐵礦、萍鄉炭礦財產擔保借款……」
「一經美國國務院拒絕後,他馬上轉向歐洲,失敗了又向日本交涉,以漢冶萍的財產 作擔保,得到二百五十萬日圓的借款,其契約條件可能是中國商業借款中最好的。」(頁七二)
布朗遜‧雷又指出,「孫逸仙是一位空想家,缺乏實際的行政能力,又是強烈傾向社 會主義的人物,他是一位正直的愛國者,但對統一中國的偉大事業而言,是一位不合格的人物。」
孫文認為,民國以來連年大亂、無法統一的原因,並不在於中國人專打中國人,而是 外國勢力造成的。(孫文「上海號船上神戶對新聞記者的談話」,1924年11月24日)。
孫文認為列強為了貪圖利益,支援北方的吳佩孚和南方的陳廉伯,所以中國的內亂是 列強勢力爭奪戰的延長。因此不打倒帝國主義,中國的禍亂就永不止息。而帝國主義和軍閥勾結,成為內亂的禍根,也成為國民革命之敵,所以, 要打倒軍閥就必須先打倒帝國主義。(孫文「以國民會議來解決內亂」)
台灣 獨立建國聯盟網站/WUFI Web-site
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
台獨聯盟的信箱: wufiinfo@taiwannation.org.tw
感謝您的光臨與支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