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3年3月17日星期日

王雪臻:终极茶道-审讯 某黑社会组织的犯罪心理

王雪臻 @Wxz0909 2013-03-16 16:55:59 UTC
我修改了《终极茶道——审讯》希望能对被喝茶的朋友有所帮助,请多指教http://wxuezhen007.blogspot.com/

lihlii @lihlii 2013-03-17 01:39:50 UTC
RT @Wxz0909: 我修改了《终极茶道——审讯》希望能对被喝茶的朋友有所帮助,请多指教 http://wxuezhen007.blogspot.com/

lihlii @lihlii 2013-03-17 01:47:57 UTC
@lihlii 好文章。这种文章要多写。给 @hu_jia 看看,再怎么气愤也要忍住,否则会被保子利用和伤害更深,要调戏保子。 @Wxz0909


http://wxuezhen007.blogspot.nl/2013/03/blog-post_15.html
终极茶道----审讯

       在网友对喝茶逐渐脱敏的同时,审讯又成了一些网友需要面临的问题,既然会面临,就有提前进行了解审讯的必要。审讯心理学只是一个工具,虽然国保经常有完善 的相关措施配合使用这一工具,而我们网友几乎没有机会主动利用,但是,如果能多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你就不会轻易被他们影响和控制你的心理活 动,甚至可以反客为主影响他们的心理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置换。
       在中国目前的司法环境下,因政治言论等原因喝茶、传唤、讯问都可视为国家犯罪行为。而根据犯罪心理学,在实施犯罪时,大多数犯罪人在控制被侵害人时,其内 心会将被侵害人非人格化或道德评价降低,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静或平衡。有犯罪学家就此提出被害预防对策,即面临被侵害而无力反抗时,被侵害人要放 弃无谓的反抗而坚持对犯罪人的劝说----- 让犯罪人视自己为跟被侵害人一样有人格的人、像他家人亲友一样的人,从而激起犯罪人的道德感,产生不平衡的内心冲突,而自动放弃犯罪。
       因而,受审网友在应对审问时,面对侮辱,要避免自己出现无谓的极端的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也可能是国保在通过贬低你的人格来平衡其内心活动,减轻其自身的负 罪感,并且极端情绪会很大消耗你的精力,而且难以持续,如果对方有经验,你的极端情绪和行为不仅达不到你反抗的目的,还会自行消解你的反抗意志。 在讯问时,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让国保在其察觉以前完成你要对他的道德审讯,受审网友要设法改变审问者平衡的心理状态,使之出现不平衡的心理:愧 疚,社会规范的道德感,而缓解或放弃其主动积极的侵害行为。
  
       正常的人格特征是犯罪人供认的前提,犯罪行为和结果对法律观念、道德观等在内的价值观念的违悖,使犯罪人在犯罪后产生罪责感,在撒谎时产生内心焦虑,这种 罪责感与内心焦虑是驱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内驱力,国保也不例外。这种情形我在2011年9月和10月到东师古探访陈光诚时就遇到过两 次明显的两次事例,因为犯罪人也是一个经历社会化过程、接受并内化了社会价值观念的人,当网友面对国保而陷入审讯情景时,恢复和建立国保的正常人 格就很重要了。
       个体的人格特征对抗审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个体人格,是一个整体,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基础的部分,与生俱来,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性欲的满 足,以及避免痛苦。"自我",个体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成,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就须迁就现实, 学会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对"本我"的冲动具有缓冲和调节的功能。"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处于管制地位,由完美原则支配,是个 体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逐渐而成的。 当"超我"不能对自我起到管制作用时,"本我"和"自我"会因为各种需求而形成谋求实现的内在动力。如果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 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人格基本属性"是人对客观现实反应和付诸于行为的基本态度和认识,特点在于不同 人的人格差异现象。   
       受审者人格差异的表现,往往与自己的利益以及利害关系联系在一起,当受审者发现自己的利害关系发生变化时,他会向着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方面发展。因此在审讯 者首先会注意把受审者放在利弊对比的关系中,让其做出选择,逐渐把他们引向有利于供述的方面。在中国,这也成了诱供骗供的便利,国保会利用网友对 事件整体的信息不对称,甚至会编造不实,套取他们想要的合适口供。       
       人格特征在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发生变化,审讯空间的环境,对受审者来说是特殊的甚至是陌生的,受审者没有现成的经验储存,受审者只能调动以往的人格经验, 应对眼前所面临的环境。所以当受审者进人审讯的空间,其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会发生变化,出现人格属性差异,原本是外向型性格的却表现为沉默寡语, 原本是内向型性格的却表现出口若悬河的积极对抗。在讯问空间里,审讯者会注意通过对受审者评价的方法来调整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属性差异,使其人格特 征达到正常的人格状态,满足于审讯所需要的人格特征。国保会通过对受审网友的品格评价,激发其符合官方利益的主旋律人格,建立其自我维护的心理行 为,帮助受审者搭建供认的平台。所以,有时候,国保对某些网友态度温和,并不意味对你尊重,有时只是在保持和调整你满足审讯的人格特征,不可随随 便便地自作多情。    
     当被喝茶、审讯时,有经验的国保会评定受审者人格、找出人格差异,确定人格基本特征,针对不同的人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通过对受审者在审讯活动中的心理 反应,找出其心理活动规律,迫其交代。审讯者不仅想清楚地知道受审者在审讯活动的心理规律和表现,更重要的是还会从纵的方面对受审者的本质特点进 行研究。             
  
        所以,喝茶时,网友就应尽量对国保进行选择性保留,你的心理活动对他们来说越飘忽,在传唤讯问时,他们越会反复对你试探测验,他们的审讯就会越缺乏针对性 和有效性而出现失误,你就越有可能从他们那里获取更多信息,争取更多时间,把握主动。如果此前你没做到这些,那么自进入讯问室,就应当尽快熟悉环 境、消除不适感,把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干扰降到最低,集中精力应对审讯者。最重要的是,推翻审讯的默认设置,要知道到:尽管坐在了审讯椅上,但你 才是他们的审讯者,而不是按照他们的设定,由他们来审讯你,他们在你眼里才应该是罪人。
  
        根据美国侦查学者布赖恩· 杰恩提出来的内心焦虑理论,犯罪人拒供或假供,是为了逃避如实供述所带来的个体利益损失,嫌疑人会对如实供述的损失性后果进行评估,后果越严重嫌疑人则越 有可能拒供或假供,这是犯罪后果给犯罪人带来的内心焦虑。但当这种内心焦虑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自我的行为后果转向成给他人给社会所带来的后果,就 会产生道德观所形成的内心焦虑,在心理、情绪上陷入不协调的状态,这种状态使犯罪人感受到痛苦和心理压力,为了摆脱"不协调"的状态,释放心理压 力,在侦查讯问中他就会选择向审讯者供述,这时,内心焦虑就形成如实供述的内驱力。因此侦查讯问时,讯问人就要帮助犯罪人从自我的行为后果产生的 内心焦虑,转向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的后果而产生的内心焦虑,促成如实供述的内驱力的产生。
       在你被审讯以前,你对自己人格的认知越深刻全面,你的人格越完善,就越不容易产生你所难以承受的内心焦虑,审讯对你的心理压力就越小。当然,你也可以把内 心焦虑理论运用到请你经常喝茶的警察身上,在一个对你和他们都 不促成人格属性差异的场合,完成你对他们的道德审讯。          
       但是,内心焦虑理论对于信仰或者信念犯罪的效果不佳,难以对其进行侦查讯问。其原因是产生这种信仰或者信念的社会价值观不同,也正是由于信仰犯自发地排斥 其信仰之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从而其犯罪事实对其产生的罪责感与内疚感较少或完全没有。人格正常特征所产生的罪责感与内疚感,来自于犯罪嫌疑 人已经接受了符合其信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自己理想中的形象与自己形象受犯罪行为的损害之间形成了落差,也即杰恩所说的" 理想的目标与客观实际差距越大,认识就越不一致,焦虑也随之增加。焦虑的增加,是嫌疑人之所以在审讯中供认的部分原因。虽然嫌疑人希望逃避真实供述的后 果,但他并不希望以增加与欺骗相联的内心焦虑为代价换取这样的结果。"   
       所以,国保审讯时,常会对你宣称的民主宪政等价值理念进行丑化,或者对你所极力推崇的某个人物进行抹黑等等,或者对你与自己信念和信仰相悖的行为进行列举 并嘲讽,来动摇你的信念和信仰,再把他们包装好的所谓官方主流价值观或者庸俗的利己主义置换给你。而若有机会,这也是你应该对他们采取的策略,只 不过你用不着丑化,这方面的真实资料很多,你只要平日多留心就可以了,但也不要急于向他们抛出与他们所承袭的马列毛邓相冲突的普世价值观,能达成 合乎道德的某种底线共识才是首要的,毕竟转换犯罪人对抗的心理支点,满足犯罪人的人格社会化的基本属性,就满足了犯罪人认罪的心理行为。
      也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 人权、法治、民主、宪政普世价值观跟天主教、基督教、西藏的佛教等信仰宗教的交织传播,在审讯中会极大削弱国保利用中共所大力宣扬的所谓主流价值观引导受 审者产生罪责感和内疚感的效能,他们对这类价值观通常极为抵制,却又用自己美化过的马列毛邓红色理论对社会和他们自己不厌其烦不遗余力的进行主流 化包装和灌输。
  
       被喝茶、被审讯时,民间和官方两种价值观冲突一直贯穿网友的心理活动之中,你选择哪种价值观,哪种价值观就更能占据社会。虽然中国社会对普世价值理念的接 受程度会影响、缓解网友被审讯时的心理压力,但只要中国社会的运转仍然依靠政法系统高压维稳来维系,宣扬所谓主流价值观的宣传系统就有抵制普世价 值甚至是底线共识的内在压力和先天动力。


http://wxuezhen007.blogspot.nl/2013/03/blog-post.html
某黑社会组织的犯罪心理

        组织的黑社会犯罪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公民社会秩序,危及公民生命、财产、自由、信仰等基本权利。黑社会组织一般以共同的不良需要为心理基础,由于彼此 理解和支持,通过相互交往形成认同意识,产生共同犯罪的心理动力,而成员在组织中的职位和分管不同,其心理特点又各异。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心理动力
  黑社会性质犯罪活动源于一定的心理动力因素,这种动力因素促使领导、干部、临时工依附于组织,积极参与活动。
  (一)强烈的反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普世价值观念相悖,在社会中遭受否定和排斥,对公民的教育、批评和 监督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由反感、抵触逐渐发展成与社会和公民对抗的矛盾心理,表现为敌视媒体、管制媒体、封锁网络、压制言论;第二,由于教育的 缺乏和误差,加上个人认识偏差和阅历浅薄.对群体事件和维权个案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表现为海外敌对势力、反华势力、分裂势力等词 汇泛滥;第三,参与犯罪组织活动后.受群体内部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受他人的传染,加之从众心理的作用逐步与公民社会走向对立,指责民间社会仇 官仇富;第四,多数犯罪组织成员受到过舆论的监督和抨击.由于对公民的教育和和会的挽救存在错误认识,对公民社会有强烈的报复心理,总是经常性把 维权个案搞成群体事件再升格定性为政治案件加以打压,不惜杀良冒功。
(二)归属心理。由于观念与行为跟人权法治宪政民主背道而驰,犯罪人在心理上受到社会压力与谴责,表现为各方面的否定、排斥和鄙视等。由此造成的 角色紧张使他们与公民社会处于心理上的对立,所以他们之间非常容易相互理解.心理相容性很大,成员之间容易互相认同,尤其是错误认识、不良需要和 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其他组织成员的承认和支持.因而成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组织有着强烈的归属心理,自认不管什么法也不如领导的看法。
  (三)责任扩散心理。在组织中,由于犯罪人存在"法不责众"的责任扩散心理.认为"天塌下来大家扛.降低了个人在犯罪前后承受的心理压力,罪 责感会减少.实施犯罪时愈加无所顾忌,自我意识受到影响和抑制,甚至出现"去个性化现象",手段残忍,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犯罪现场中的气氛渲染 还会产生感染作用,激发犯罪人的表现欲望和虚荣心.为了提高自己在组织和同事心目中的地位,相互影响.逞强显能,什邡事件中爆震弹的出现即是一 例,不惜在社会群体事件中指挥军警制造维稳的战争大场面。
  (四)团体压力和领导的权威。组织内部具有成文或不成文的,但十分明确的行为规范,并带有强制性、残忍性。组织内部的团体压力强化了个体的从 众心理,使犯罪人对组织规范和命令不敢违犯;而领导往往以其丰富的犯罪经验和阅历、心狠手辣的性格取得同事的敬佩和畏惧,让其同事惟命是从。老鸨 向来不许窑姐儿怀孕,薄熙来自恃头牌想上位老鸨,结果被发现私自怀孕,坏了帮规犯下大忌。
  (五)以情感为纽带的内聚力。由于黑社会性质犯罪能为组织成员带来利益并为其提供保护,领导干部又千方百计对成员进行情感上的笼络.由此而来 的安全感促使他们对组织产生精神寄托,出现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感是维系犯罪组织的重要感情纽带。它们以相同或相近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等为基础,取得感情上的共鸣;社会的否定和排斥,彼此之间的心理支持成为它们的感情纽带,它们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一荣俱荣,一损惧损,所以经常定时 召开各级两会相互表彰,到北京上访的访民到最后也成了维稳黑市的商品。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特点
  黑社会性质犯罪中不同角色由于其职位、分管和经验阅历的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一)领导干部的心理特点。作为领导,在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多数长期从事犯罪活动,受到过公民社会的抨击反对,阅历丰富,有犯罪经验. 工于心计;通过智力或权力上的优势和胆大妄为的亡命心理,在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具备拉拢、管理和协调下属的能力,善于通过恩威并施, 笼络控制成员为其效劳;形成稳定的消极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顽固的反公民社会态度,主观恶性难于改变;表现出狡猾阴险、胆大妄为的人格特征;在认 识能力和水平上表现出不一致性,即高能力与低水平的矛盾。具有合法身份和多个身份证,利用正当的政治、经济、外交活动掩护其犯罪行为。在暴力性犯 罪集团中,领导干部常常直接参与策划、组织,比如八九六四事件。
 (二)分管干部的心理特点。分管干部是犯罪集团的中坚力量。他们人数较多,作用大,在犯罪组织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助纣为虐是分管干部的 突出心理特点。这些人具有强烈的反社会心理,多数具有犯罪和逃避打击的经验。骨干分子与首要分子相比,错误的世界观等方面设有明显差别,但认识能 力发展不均衡。缺乏正确的生活信念,精神空虚,经常出现抑郁症上吊、跳楼、自杀,吸毒、奢侈消费、跟多名异性发生并保持不正当性关系的更比比皆 是,所以他们依附于领导,以领导为中心进行活动,比较为领导所信任,或者为其出谋划策,或者充当急先锋,冲锋陷阵。分管干部与领导关系密切,心理 上的相通性较强,对组织依赖感较强。分管干部之间经常会因利益关系出现矛盾,比如多地出现干部之间互相窃听偷拍事件。由于主观恶习性较深,多数冷 酷无情,表现出情感的两极性和易变性,一方面他们对领导言听计从,另一方面,他们对下属和受害者又十分凶残,逃进美国领事馆的王立军就是一个很典 型的例子。
  (三)基层成员和临时工的心理特点。基层成员和临时工在组织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数量很多、主观恶性较轻.其世界观、价值观常常表现出浅薄、 片面的特点。他们参与犯罪集团活动不完全是为了犯罪目的,有时只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虚荣心和归属需要。由于认识能力与水平的低下,在黑社会性质犯 罪中,他们常处于盲从和被动的地位。情感上表现出不稳定性,好感情用事,易冲动,逞能好胜,愿意显示自己,自控能力差,易受人指使参与或实施暴力 犯罪或其他恶性犯罪,截访、维稳中经常见到此类生物。
  三、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心理对策
  (一)从宏观上铲除滋生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社会心理基础。通过加强普世理念传播,公民线上应自觉加强人权法治民主宪政等方面的学习讨论和推广传 播,线下应积极参加同城饭醉、现场围观、公民调查、社区自治等活动。
(二)强化打击,分化瓦解。首先,要加强网络传播攻势,抑恶扬善,深刻揭露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危害,对犯罪人员产生心理上的震慑。如采取人肉的办法 对贪腐官员进行全方位深度揭露打击,可以振民心、扬正气,瓦解犯罪组织的军心。其次,要守望相助,建立保护机制,切实加强对公民、证人、逆用人员 的保护,比如送饭、呐喊、联署、围观、探访等援助活动。再次,对于基层犯罪组织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心理策略,区别不同情况,予以打击。对于 一般成员和临时工,可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讲明利害,提高其认识,消除其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和责任扩散心理,促使其在交待自身罪行的同时,揭露领 导干部的罪行;对于领导干部,其主观恶性较强,反复性较大,要建立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从揭露其犯罪事实人手,使其对自 身罪责产生心理压力.利用集团内部矛盾和困惑无助的心理状态.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让干部之间彼此猜疑,促使其产生绝望心理;对于领导必须在掌握 确凿证据和犯罪事实的基础之上,采取重兵压境的势态,连续作战,不给其喘息之机,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适时使用证据,最终使其心理防线崩溃。可参 照纽约时报和彭博社等的做法。


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发空信给 lihl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童言无忌》邮件组 发空信给 jrzl+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今日知录邮件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