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4年3月25日星期二

陈子明:梁启超和宋教仁颇有汉密尔敦和杰斐逊的气象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ccz/article_2013061985888.html
陈子明:梁启超和宋教仁颇有汉密尔敦和杰斐逊的气象
发布时间:2013-06-19 11:02

原题:梁启超的政党思想与实践

  在1912年11月梁启超回国前,就被以汤化龙为干事长的民主党奉为首领。在共和党为梁启超归国召开的集会上,黄远庸致欢迎词说:"吾党素奉 先生之教为圭臬,先生虽未入党,然吾党中人皆已认先生为精神上之同党。"不久,梁启超即跨党参加了以黎元洪为理事长、以林长民等为总干事的共和 党。国民党在首次国会选举中获胜后,国会中其他几个较大的政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为了抗衡国民党,决定合并为进步党。1913年5月29日, 进步党正式成立,举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汤化龙、张謇等人为理事,蔡锷、汪大燮、熊希龄等人为名誉理事,林长民为秘书长。思想领导和党务大权 主要掌握在梁启超和汤化龙手中。当时,国民党在参议院中占多数议席,进步党在众议院中占多数议席。

  梁启超归国伊始,即积极投身于政党政治的建设。他的《莅民主党欢迎会演说辞》云:"近日中国已确定为最神圣最高尚之共和政体,而共和政体之运 用,全赖政党。""将欲令一国真正政党之成立,必有一模范之标准。今举所见略陈数义":第一,凡政党必须有为国为民之公目的,以私目的结合者,决 不能谓之政党;第二,凡政党必须有为天下公理和国家大计奋斗之决心,刚亦不茹、柔亦不吐,若政党员服从于权力之下,为强者之甘言所诱,尚何面目立 社会之中而论政治;第三,凡政党必须有整肃之号令,故一国三公之办法最不适合于政党,非得学识才能之士为中坚人物,望重天下之人为总司令,则不能 指挥全部,为政治上之奋斗;第四,凡政党必须有公正之手段,譬如演说办报游说,若阴谋诈术,则非政党所宜用;第五,凡政党必须有牺牲之精神,为坚 持政治上的主张,宁牺牲其势力,牺牲其党员;第六,凡政党必须有优容之气量,对于他党,不可有破坏嫉忌之心。各国政党之潮流,皆有两派,一急进, 一渐进;中国十余年,亦本有此两派,若均能一心为国,各自发达,"则中国之进步,尚可限量乎"?针对民初小党蜂拥而起的局面,他提出要在以下方面 厘正政党观念:当排除伪政党,伪政党有二,一曰官僚势力之集合,二曰秘密结社;勿以卑劣手段妨他党之行动,有一异政见之党与己党相对峙,实治党事 者所最宜欢迎也;宜防小党分裂,夫小党分立,必非国家之福明也,欲行完全政党政治,必以国中两大政党对峙为前提。

  当时,中国多数的主要政治家都主张实行两党政治。章太炎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说,同盟会"气焰犹胜、暴行孔多",而自己组党的主要目的是"以排一 党专制之势"。章士钊提出"毁党造党论",主张解散所有政党,然后重新组成两党,实行英美式的两党政治。宋教仁是把同盟会从革命团体改造为议会政 党(国民党)的主持者。他主张"一国政党之兴,只宜二大对立,不宜小群分立"。辛亥革命后,他在民国政体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上与孙中山意见相左, 而与梁启超持类似的主张。杨天宏认为,虽然梁、宋二人"建立了各自的政党,彼此竞争角逐",但他们"在政治上的同一性是远远大于他们的差异的"。 对于梁启超这样过去的政敌,宋教仁曾专程到天津去密访。他对梁表示彼此应以英美式的两党轮流执政相勉励。并说:现在国家前途,是根据《临时约法》 推行议会政治,走政党内阁的路子。在即将到来的国会大选后,你上台执政,我愿在野相助;否则我当政,请你善意监督。梁启超也是个立宪政治的追求 者,对此自然感激而且契合。他当即表示:国民党执政,他们愿作为在野党在议会内监督执政党。(《梁漱溟全集》第七卷,山东人民出版社)"两党论" 在民初得到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普遍支持,但这种局面既非袁世凯所愿,亦与孙中山设想不符,所以孙中山拒绝担任国民党理事长,而让给宋教仁代理,后来 又匆匆发动二次革命,并建立由他本人实行独裁的中华革命党。

  关于进步党的执政思想,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中概括为三点:"保育政策,则期成世界的国家之一手段也;强有力之政府,则实行保育政策之 一手段也;政党内阁,则求得强有力政府之一手段也。"所谓保育政策,是相对于放任政策而言,"德日行之以霸于东西"。进步党所宣布的党纲为:取国 家主义,建设强善政府;尊人民公意,拥护法赋自由;应世界大势,增进平和实利。当时国民党宣布的党纲为﹕保持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厉行种族同 化﹔采用民生政策﹔维持国际和平。两党的政纲有很多相同之处,从后来在国会中的争论和在制定天坛宪法中的争论来看,两党的一个重要分歧点是在是否 实行省自治上。

  在辛亥革命前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孙中山是省自治主张的主要倡导者。孙中山认为,中国在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实最相 宜","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驭之责;但于各省之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连贯矣。"国民党的政纲 曾一度偏离孙中山的主张,表示赞同"保持政治统一,以建单一之国,行集权之制"。宋教仁被刺身亡前夕,再次打出省长民选的旗帜,他在国民党沪交通 部欢迎会上演说:"盖吾国今日为共和国,共和国必须使民意由各方面发现。现中央总统国会俱由国民选出,而中央以下一省行政长官,亦当由国民选出, 始能完全发现民意,故吾人第二主张,即在省长民选也。"当时国民党控制着南方数省的地方政权,实行省自治,国民党人认为对自己比较有利。

  进步党则不赞成在省一级实行自治。梁启超曾为熊希龄的"一流人才内阁"起草《政府大政方针宣言》,该《宣言》称:"行政区域太大,政难下逮, 且监督官层级太多,则亲民之官愈无从举其职。元、明、清之治所以不及前代,职此之由。今拟略仿汉、宋之制,改定地方行政为两级,以道为第一级,以 县为第二级。县分三等,道署设诸司,在府中分曹佐治,县署诸科略如道制,且于繁剧边远之县,酌设承尉分驻县四境。中央则以时设巡抚使按察诸道,举 劾贤否,不以为常官也。其有大政,合数道乃克举者,亦为置使以管之,如是则臂指之用显,而治具略张矣。"熊希龄内阁还拟定了改省为州和改省为道两 个草案,前者将全国22省划分为83州,后者则将22省划分为80道。但在南北军阀把持省级政权的现实情形下,此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构想很难付 诸实施。

  张朋园说,民国初建时,"袁世凯装得很雍容,颇有以华盛顿自认的味道"。梁启超和宋教仁积极推行两党政治,也颇有汉密尔敦和杰斐逊的气象。两 党在国会中虽有斗争,亦有调和妥协。譬如双方曾组织一宪法讨论会,各推代表8人参加,先后举行会议4次,商定将争论最多的地方权限问题,不在宪法 中加以规定。照此发展下去,中国的宪政民主很有希望。今人回顾这段往事,不禁扼腕三叹。宋教仁被暗杀,梁启超对于袁世凯仍然抱有幻想,希望他能够 扮演一个超然总统的角色。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后,进步党在国会表决中赞同讨伐。当袁世凯借机剥夺国民党员的国会议员资格时,梁启超则致函袁世凯加 以劝阻,以求保持两党政治的格局。他自己回顾时说:"当时很有点痴心妄想,想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替国家做些建设事业。"

  1913年7月底,袁世凯任命进步党名誉理事熊希龄组织内阁,虽名为"第一流人才内阁",实为进步党内阁(9名阁员中5名为进步党人)。梁启 超名义上担任司法总长,实际上与熊希龄共决国务,大政方针皆出自其手笔,且"排日到总统府、国务院、司法部三处(办事)"。他辞去司法总长后,又 担任了一段币制局总裁。他试图建立国际上流行的金本位制,整理混乱的国内币制;试图运用外债,扩大税源,整理入不敷出的政府财政。他在《政府大政 方针宣言》中写到:"今之稍知大体者,咸以养成法治国家为要图。然法治国曷由能成?非守法之观念,普及于社会焉不可也。守法观念如何而始能普及? 必人人知法律之可恃,油然生信仰之心,则自懔然而莫之犯也。故立宪国必以司法独立为第一要件。"他在上大总统书和成文中说:"司法独立之真精神, 惟在使审判之际,专凭法律为准绳,不受它力之牵制","大总统常以法自绳","法官进退其保障应视他种官吏为尤严"。梁启超在财政和司法政策方面 进行了多方面的设计筹划,撰写了很多《大纲》、《纲要》、《办法》、《说帖》,但最终一事无成。

  袁世凯借助进步党内阁实现了当选正式大总统、解散第一届国会、停办各省地方自治会的目标后,于1914年2月迫使熊希龄及其全体内阁成员辞 职。5月,袁世凯通过由他圈定的60名约法会议议员炮制了一部《新约法》,取代了《临时约法》。《新约法》规定,总统"总揽统治权"。5月3日, 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国务总理为国务卿。政事堂设于总统府,成为总统府的办事机构。5月26日,袁世凯下令设参政院,黎元洪为院长,代行立法 院职权,参政70人全部由其直接选定。8月28日,约法会议通过了《总统选举法》修正案,总统任期十年,连选连任,使袁世凯成为终身总统;而且规 定,3名继任总统候选人由现任总统提名,使终身总统制进而成为世袭总统制。此时,梁启超对袁世凯的"举动越看越不对了",潜意识中感觉袁世凯帝制 自为已不可避免。他决定先采取规劝的态度。

  1915年6月末,帝制传言甚嚣尘上。梁启超与袁世凯的肱股大将冯国璋自南京联袂进京,欲共同劝说袁世凯。梁启超"密草谏说纲要至数十条,竭 尽脑力,凡可成为理由者,无不备举,欲为垂绝之国运,亿万之生灵,打最后之一针"。袁世凯得知二人来意,抢先"矢誓不肯为帝,其言甚为恳切", "余与冯四目相视,嗒然如伤,怀中万言书,竟一字不出"。7月6日,袁世凯发表梁启超、杨度等10人为宪法起草委员,以此欺骗世人,掩盖称帝图 谋。但是仅仅一个月后,杨度等"六君子"就发起了筹安会,大规模进行帝制运动。梁启超知袁世凯已无可救药,遂下决心反袁。他在给女儿梁令娴的信中 说:"吾实不忍此辈鬼蜮出没,除非天夺吾笔,使不复能属文耳。"

  梁启超所写的反对国体变更,反对帝制,劝袁世凯不要做奸雄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9月3日刊登在北京英文报纸《京报》的中文版。次 日的《国民公报》亦摘要转载。梁启超此文草出尚未刊载报端时,袁世凯即已得知。他派人给梁启超送来20万元巨款,以此为代价,央求梁启超放弃发表 此文。梁启超婉辞谢绝,将钱退回,并将该文誊录一副本给袁氏。袁世凯又派人来威胁:你曾经"亡命十年,此种况味亦既饱尝,何必更自苦"呢?梁启超 说:"余诚老于亡命之经验家也。余宁乐此,不愿苟活于此浊恶空气中也。"《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篇掷地有声、脍炙人口的文章,实为护国运动之 檄文。

  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了所谓的拥戴,承认帝位,就等着洪宪元年登基了。梁启超南下前致袁世凯一信,信尾警告袁氏:"抑启超尤有数言欲忠告 于我大总统者,立国于今世,自有今世所以生存之道,逆世界潮流以自封,其究必归于淘汰","愿我大总统以一身开中国将来新英雄之纪元,不愿我大总 统以一身作中国过去旧奸雄之结局;愿我大总统之荣誉与中国以俱长,不愿中国之历数随我大总统而斩"。这封信是梁启超发动武装起义前给袁世凯的一个 最后通牒。袁世凯置之不理,梁启超即致电蔡锷,指示他在云南发动起义。

  梁启超、蔡锷从事倒袁时,除了梁氏一枝"富有魔力的笔",及蔡氏在云南的一些部旧关系外,可说一无所有。他们所恃的只是"为四万万争人格"的 "亡秦必楚"的决心。他们师弟相约,如果成功,他们将功成身退,转入学术界;如果失败,则准备以身殉国,一不逃租界,二不逃外国。此时,袁世凯已 经失尽人心,梁蔡揭竿而起,响应的不仅有进步党人和西南军人,还有以黄兴为首的欧事研究会一系的国民党人如李烈钧等,甚至争取到冯国璋和段祺瑞等 北洋军人的同情或观望态度。梁启超与冯国璋暗通声气后,冯国璋与江西将军李纯等五将军联名致信袁世凯,请速行取消帝制。在这种情势下,袁世凯不得 不宣布取消帝制,不久便气病而亡。

来源: 作者博客 | 责任编辑:令狐冲

世界人权宣言抄写 将留言和手抄纸张的图片用电邮发送到 udhr1948.chaoxie@blogger.com 即可张贴到 http://udhrhw.blogspot.com ,或发送到 udhr1948+chaoxie@gmail.com 由管理员转发至两个博客。建议在邮件标题中写明你想公布的网络身份(如推特、微博帐号,电邮地址等)、昵称或姓名、以便于避免重复搜集发布。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