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他所提倡的五色旗,和这5条政见是完全符合的。
http://www.chinaweekly.cn/bencandy.php?fid=85&id=6531
赵凤昌:大时代中幕后人
赵凤昌(左一)、杨杏佛(右一)和家人在上海惜阴堂合影。资料图片
1912年初,孙中山、袁世凯这两位民国初期最 重要的人物,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
这天,孙中山给一位老朋友写了封亲笔信,"素审 执事器识宏通,体用兼备,拟借高远之识,以为切励之资,敢奉屈为枢密顾问。"信中,他诚挚地邀请此人出山辅佐。
稍后,袁世凯的电报也到了,态度更加恭敬,他 说,如果能请动先生出山,"非凯一人之幸,海内同胞实共勉之。"
电波的另一端,是上海南阳路10号,一所名为 "惜阴堂"的小洋楼。主人名叫赵凤昌,不过一介布衣。
更令人称奇的是,对于两位大人物的邀请,赵凤昌 均予以婉拒,选择继续隐居于历史的重重帷幕之后。
以至于,后世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以过人的智谋 和手段,一手操盘了民国的诞生。
通天彻地
1911年10月10日晚上,赵凤昌正在上海一 家酒楼中宴请客人。席间,一个商人忽然接到了一封电报,随即对赵凤昌简短地说了几句。赵凤昌神色平静,起身告诉大家,自己另有邀约,先行离 去。
他得到的,正是武昌新军起义的消息。
出了酒楼,他立刻奔赴电报局,给汉口电报局局长 朱文学拍了一封密电,询问当地情况。第二天早晨,他接到复电,得知鄂督瑞澂已经逃走,起义取得成功。
当天,他紧急约见上海各界名流探讨时局,其态度 很明确,"上海据长江下游,集人力物力,足为武汉之声援也。"
快速介入,快速判断。当所有人都关注于武昌战事 时,赵凤昌已经开始从全局考虑问题。他首先注意的,是列强对此次革命的态度。他要下的第一局棋,就是解决外交上的麻烦。
彼时,列强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均绷紧了神经, 动荡时期的中国又极容易被趁虚而入。一旦情势失控,非但缔造不了共和,酿成第二个"庚子之乱"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鉴于此,10月27日,赵凤昌从上海给两位朝 中重臣发出了电报。
一封发给了刚刚被任命为邮传部尚书的唐绍仪,在 信中,赵凤昌劝唐绍仪"宜缓到任",如果真的到任了,要特别注意和列强周旋,不要损害中国的利益。
在给外务部大臣梁敦彦的另一封电报中,赵凤昌提 醒他提防日本的动向。随后的电文中,赵凤昌力劝其反对摄政王为镇压革命向列强借款。
在这两封电报中,赵凤昌均期待他们"保将来之中 国"。
果然,唐绍仪最终没有接受清廷的任命,而梁敦彦 则公开对借款一事表示了反对。两位高官,对一位在野人士的建议,竟然言听计从。
除了在朝中的布局,赵凤昌也直接对列强展开了公 关。武昌首义的第二天,赵凤昌便委托上海商会董事苏宝森,给外商们带了个话,大意是,现在列强们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商人们的利益不受损害,千 万不要为清廷提供援助,否则"地方必须致靡"。
外商们将此意见转达给各国公使,在多方考量之 下,列强均"认民军为交战团体, 各国严守中立"。自此,革命军不再是外人眼中的"匪寇",而成为了一支获得列强认可的政治势力。赵凤昌没费太大力气,就把外事上的潜在祸患消弭于无形。
至于军事上,赵凤昌也有一套办法。彼时,清廷急 令荫昌及 萨镇冰分别率领北洋军和海军镇压起义,赵凤昌得知后,直接委托退隐上海的郑孝胥给萨镇冰写了封信,劝他不要炮击武汉。果然,萨镇冰在规劝下按 兵不动,后来 索性离开部队养病去了。借此机会,海军官兵一举反正,将炮口转向了大清。
武昌起义爆发一月,赵凤昌在幕后运筹帷幄,施展 出一套通天彻地的本领。这一年,他55岁,身无一官半职,却尽揽全局。
惜阴堂的诞生
"四十年间,东南之局,有大事,必与老人有 关。"同盟会会员黄炎培曾经如此评价赵凤昌。事实上,赵凤昌的"奇人奇事",并非始于辛亥革命。
1884年,朝廷重臣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后不 久,赵凤昌即进入张之洞的幕府,相处数年后,赵凤昌竟然能够帮助张之洞代拟公牍,而且模仿张之洞的笔迹几可乱真。张之洞对他愈加信任,每逢有 要事必与其商量。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着"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的说法。
这段体制之内的传奇,终结于1891年。随着张 之洞被弹劾,赵凤昌一并受到陷害,被光绪皇帝批示革去官职、永不叙用。
事后,张之洞对赵凤昌感到很过意不去,特意在湖 北电报局为他找了个挂名支薪的差使,令其常驻上海,办理运输通讯、搜集情报等事务。
1894年,赵凤昌搬入上海南阳路10号的一所 英式洋楼,他将其定名为"惜阴堂"。
六年后,赵凤昌悄然导演了另一段传奇。
1900年,慈禧太后唆使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 枪杀德国公使,并下诏向11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两宫仓皇西逃。赵凤昌虽已下野,却心忧国事,他会同盛宣怀等人分头游说刘坤一、李 鸿章、张之洞等督抚,倡议拒绝宣战上谕,以免战火侵袭东南各省。
张之洞起初很犹豫,赵凤昌急中生智,走了一招险 棋。他发 了一个电报给张之洞,称"洋电,两宫西幸,有旨饬各督抚力保疆土,援庚申例,令庆邸留京与各国会议云"。这个电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旦宫内日 后追究下来, 顶多只是误传了洋人电报的罪名,而不是抄家灭门的"假造圣旨"。
最终,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协作,一起发动了 "东南互保"。
名声在外的奇谋妙断、体制内外游走的经历、以及 寓居"十 里洋场"的独特优势,带给赵凤昌的最大好处,是丰富的人脉资源。辛亥前夜,赵凤昌的朋友几乎遍及朝野内外,政商两界。张謇、汤寿潜、唐绍仪、 梁敦彦、胡元 倓、熊希龄、郑孝胥等闻人都是他的好朋友,在家乡常州,东南名士庄蕴宽、武昌新军创始人吴殿英又都是他的姻亲。革命党一边,赵凤昌早在 1907年便结识了 同盟会骨干胡汉民。
更重要的是,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和赵凤昌一样, "感怅清政之不纲, 非改弦易辙无可救治。抑且非一二长吏所能祸为福也"。
1911年5月8日,清廷"皇族内阁"的出台, 意味着立宪化作泡影。赵凤昌"乃更断言清廷之无可期望,谋国必出他途以制胜矣"。
对于他而言,武昌首义的爆发,或许是意料之外, 却显然是情理之中。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同盟会革命党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湖北军 政府。图/fotoe
新的布局
1911年那个动荡的岁末,当南北战事胶着之 时,赵凤昌已经在思考革命将走向何方的问题了。
他拟定了五条政见:"保全全国旧有疆土,以巩固 国家之地位。消融一切种族界限,以弭永久之竞争。发挥人道主义,以图国民之幸福。缩减战争时地,以速平和之恢复。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之实 行。"
如前所述,保全疆土,巩固国家地位,他在革命一 爆发,就已经完成了布局。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用最少的代价换取和平,使国家走向共和。
彼时,清廷已经重新起用袁世凯,并令其组建责任 内阁。赵 凤昌精准地判断,"各国公使不信清之政府,而信袁之个人,已与皇帝无异矣",他的出山已经极大地稳定了人心。而南方革命军,则"事权不一,意 见不齐,有未 能趋于统一之势",再加上经济、军事都处于下风,北方可谓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他就此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关键的一点,是尽快成 立临时政府,把形如散沙的独立各省团结起来。一盘更大的棋局,在惜阴堂展开了。
赵凤昌行事,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他尤其擅长调动 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己所用。
他调用的第一枚棋子是张謇。这位立宪派领军人 物,早年曾与袁世凯共事,并有师生之谊,关系非同一般。赵凤昌将他纳入团队,除了提高"惜阴堂"的威望,更重要的,是和北洋系建立了沟通的桥 梁。
另一枚棋子是庄蕴宽。作为同情革命的人士,庄蕴 宽早年曾经救过革命领袖黄兴的命,自然是联络革命党的不二人选。他很快赶赴武昌。
而赵凤昌本人,则于11月15日,联络江、浙、 沪等10省区代表共22人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这便是日后国会的基础。稍后,赵凤昌等人还将"五色旗" 定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
至此,革命党、北洋军,赵凤昌均已打通了关节, 独立各省有了临时议事机构,赵凤昌的布局完美地实现。
随即,他开始运用一枚关键性的棋子,此人名叫洪 述祖。
南北合谋
早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赵凤昌便看中了袁世凯 的实力。他认为:"革命军热情、勇敢、牺牲精神都是有余的,可借实力太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利用拥有实力的袁世凯去劝清廷,可能生 效。"
但是,谁来联络袁世凯?偏巧,袁世凯的身边有位 名叫洪述祖的幕僚,正是赵凤昌的妻弟。
在赵凤昌的授意下,洪述祖起草了最早的一份《清 廷退位诏书》,并分别呈给了袁世凯和庆亲王奕劻。据洪述祖后来的密函中讲,袁世凯曾奏请清廷接受此旨,否则立即辞职。至此,袁世凯对清廷的态 度,赵凤昌心中自然有数了。
事实的确如此,当袁世凯指挥北洋军与革命党人打 了几仗后,便准备向南方放出橄榄枝了。剿灭革命,不如借此外力推动朝廷改良,对此,袁世凯心中自然清楚。反过来,他也通过洪述祖,给赵凤昌发 来了议和的密电。
赵凤昌自然求之不得。1911年12月2日,各 省代表会议正式讨论决定:若袁世凯反正,当公举袁为临时政府大总统。
至此,南北双方已经有了默契。
12月6日,袁世凯令唐绍仪为全权代表赴南方议 和。两天 以后,唐绍仪启程,一上火车,先把辫子给剪了。12月17日,他抵达上海,当晚便来"惜阴堂"与赵凤昌深谈,表明自己此次前来,只是为了与南 方斡旋建立 "共和政体"罢了。如同赵凤昌后来回忆往事时所说的,"清室以立宪诳国民,国民亦以立宪诳清室",这一次,天下合谋,只为推动历史。
12月18日,南北和谈正式开始。据当时的人回 忆:"这 次议和是个大烟幕,有关会议情况的电报,白天打出去的和晚上打出去的完全不同,是两回事。白天开会是在做文章,谈停战问题,规定你让出多少 里,我让出多少 里。白天打出去的电报是互斥对方违反协议等等。重要的问题是在夜里谈,清帝退位问题,退位后谁来的问题,外国承认问题等等。所以夜里打出去的 电报才是会议 的真正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会议进行时是不公开的。"
而"所有和议中主张及致北方电,俱是夜间在赵寓 双方商洽"。
有代表回忆,有一次,北方代表团的译电员译出一 件北京来 的密电,拿给唐绍仪,唐绍仪看过很兴奋地说,北京回电来了,赶紧打电话给赵老头子,一边说一边挂电话,跟赵凤昌聊得不亦乐乎。有人感到很奇 怪,问唐绍仪, 为什么有事不是先找南方总代表伍廷芳,而是找赵凤昌呢?唐绍仪说道:"伍廷芳名义上是南方总代表,实际上作不出什么决定,真正能代表南方意见 的,能当事决 断的倒是这个赵老头子。"
此言绝非夸张。不过,赵凤昌在这场大变局中,更 似因应时代,顺水推舟。
新的变数
1911年12月20日,南北双方第二次会谈, 已经取得了一个各方面的妥协方案:坚持让朝廷尽快召开国会,议定国体。然而,清廷对此迟迟不肯给出答复,和谈陷入停滞,辛亥年的变局陡增变 数。
此时,孙中山回来了。12月25日,这位革命领 袖风尘仆仆从国外回到上海,第二天下午,就前往"惜阴堂"拜会赵凤昌,征询他对当前时局的看法。于是,赵凤昌"遂一一陈述沪汉情事"。后来, 孙中山又多次来到"惜阴堂"与赵凤昌商谈。
会谈的结果是,孙中山立即开始筹备组建临时政 府。显然,这又是赵凤昌给出的一步高招,不管清廷如何顽固,新的政权终归诞生了。
1912年初,这场大戏终于达到高潮。元旦这一 天,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建立,中华民国宣告诞生。两个月后的2月12日,清廷再无回天之术,隆裕太后下诏宣布清帝逊位,结束了267年的统治。
清廷终结,民国初基,"惜阴堂"内的调解,也到 了关键阶段。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被公选为正式大总 统,3月6日,他在北京宣誓就职。无力统筹全局的孙中山对此难免有些耿耿于怀。当迫使袁世凯南下就职的计划落空后,双方又将矛盾的焦点对准了 内阁人选。
同盟会坚持内阁总理必须由同盟会员担任,袁世凯 一方拒不 接受,双方在"惜阴堂"僵持不下。关键时刻,还是列席会议的赵凤昌趁机插话说:"我认为新总统的第一任内阁,是新旧总统交替的一个桥梁,所以 国务总理必须 是孙、袁两位新旧总统共同信任的人物。我以为只有少川(唐绍仪)先生最为适当。只要孙、黄两先生不反对,我很想劝少川先生加入同盟会,这是双 方兼顾的办 法。"
赵凤昌的话音一落,孙文、黄兴立即鼓掌,表示欢 迎。稍后,唐绍仪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民国首届内阁总理。
至于其他内阁人选,赵凤昌同样奔波于两派之间, 费尽口舌,平衡利益。"其间劳心敝舌,左支右细之苦况,先公殊无以语人也。"其子赵尊岳写道。
在赵凤昌的努力下,南北议和总算有了一个完整的 收场。
在辛亥革命跌宕起伏的数月中,赵凤昌几乎以全凭 个人之力全盘操持了革命的走向,以及民国的诞生,可谓一手托南北。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明白此人的盖世才华,均发出函电,希望聘任他为顾问,却都 被婉拒。
赵凤昌飘然归隐。然而,没能持续多长时间。
收官
1913年3月20日晚,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 海车站遇刺,国内舆论顿时哗然。在给赵凤昌的一封信中,张謇对此事评价道:"遁初(宋教仁)以调和南北,慷慨自任,无端被害,此必有不欲南北 调和者。敌人横行如此,世岂可问!"
事发后,孙中山立即将元凶指向袁世凯,号召不走 法律程 序,使用武力解决问题。而大多数国人对此均不予理解和支持。就连同盟会内部也有分歧,老同盟会员梁漱溟后来便说,"二次革命实在是以武力为政 争的开端。从 此以后,凡是要为政治活动的,总要去奔走武人的门下,武人的威权从此一步一步的增长,到现在而达极点。"
赵凤昌心中自然焦急、他再一次充当了南北桥梁的 角色,参与了一系列调停活动。只是这一次,当年众人合谋推翻帝制时那种温情、妥协已经不复存在,饶是赵凤昌手段再高,也无能为力了。
7月12日,革命党人发起了武装反抗。江西李烈 均在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武力倒袁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赵凤昌对此恨道:"近事无可说,只可谓之恶梦。"
对他而言,这场恶梦似乎再也没有结束,镇压二次 革命后, 袁世凯权势陡增,直至着手称帝的计划。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一致声讨中死去,赵凤昌在给黄兴的信中以为,此时如不集合各派中心人物, 化除私见,指 导舆论,监督政府,则"前途祸福,正未可知"。底气已然有些不足。
此后,段祺瑞上台,赵凤昌出任段祺瑞与孙中山的 调停人,但不久孙中山便南下成立护法政府,调停失败。直到1919年,第二次南北议和,赵凤昌再次出任"调人领袖",依旧毫无建树。从那以 后,赵凤昌于政坛再无踪迹。
除了1931年,他在《文学》月刊上,耐人寻味 地写道"逊清之事往矣,世事之错综,岂有止境哉?"
1938年,赵凤昌于上海撒手人寰。
据其外孙杨小佛(杨杏佛之子)的回忆,他小时候 去外公家玩,发现惜阴堂中厅墙上有一张内置中华民国国玺印,与插在花瓶中的五色旗相应成趣,尽管,从1927年后,它已经被青天白日旗所取 代。
那一刻,时间仿佛永远定格在了令人满怀憧憬的 1911年。
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5210/node5226/u1a48897.html
杨小佛:武昌起义后外祖父赵凤昌既忙国事又忙家事
时间:2011-9-28 13:45:1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外祖父赵凤昌即主张不保清廷保将来中国。10月15日消息传到上海,他邀请江浙立宪首领雷奋、沈恩 孚、杨廷栋和同盟会会员黄炎培等到南洋路10号(1943年改为南阳路154号)惜阴堂会议,商讨时局前途应付方法。①第二天,雷奋等赴苏州,会 合从武汉赶回的张謇为江苏巡抚程德全起草要求清廷"宣布宪法,开国会"的奏折。②但外祖父比张謇更为激进,他在5月份清廷成立皇族内阁时,已"断 言清廷之无可属望,谋国必出他途以制胜矣。"③
11月9日黎元洪电邀各省代表到武昌会议组织临时政府。两天后,在张謇、赵凤昌的推动下,江浙沪三都督联合通电邀请各省派代表到沪共商组织临 时中央政府。第二天,又电请各省公认上海推定的伍廷芳、温宗尧为临时外交代表。于是江浙与湖北发生了南北和议地点的争执,但赵凤昌通过张謇向在汉 口的庄蕴宽提出"政府设鄂,议会设沪"的折中方案,使沪鄂双方达到妥协。
12月4日赵凤昌列席了留在上海各省代表的会议,会议议决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
12月7日,清廷派出了以唐绍仪为首的议和代表团。第二天,唐绍仪即致电赵凤昌云:"明日赴汉口开议,请公约东南人望如张季老、汤蛰老赴汉会 议为幸。"对此上海集团自然不愿和谈的主动权落入武昌。12月10日、张分别电唐:"伍秩老与张、汤二公均不能远行,公到汉无可与议,请公速来沪 上","伍不能赴鄂讨论大局,以公来沪为宜。"同日,伍廷芳也电黎元洪:"各省留沪代表未许廷芳一日远离,恳即转致唐公,速来沪上共同谈判。"此 外,他们还由伍廷芳出面致函英国驻沪总领事法磊斯(Fraser)云:"……因上海许多朋友都请我不要离开此地,且上海有很多任务需要我的注 意,……贵总领事倘愿以电报敦促贵国公使,由其商请袁世凯,要袁对唐绍仪发出指示,令其前来上海与我等商谈,将不胜感激。"④于是通过英国公使朱 尔典(Jordan)的请求,袁世凯命令唐一行到上海开议。上海方面于是掌握了和谈的主动权。
正当外祖父忙于为南北和议作中介之时,不料他在汉口路中西女塾住读的次女赵志道(我的母亲)与同学刘菽漪、曾季肃、陈君平三人假满回校,不进 学校宿舍,迳赴预先约定的张竹君女医师去武汉红十字会的长江外商轮船上。上海商团董事李平书从张竹君知道此事后,乃领外祖父至停泊码头之江轮上探 望其女,初女儿怕父亲强迫她回家,躲在船舱中。旋知父亲送衣服,食物来,乃由李平书领见父亲,互道珍重后告别。张,医师的医疗队与黄兴同船出发。
九月间,战争已停,救护队络续返沪。女儿回家,见其父亲已除辫,终日与各方人士讨论国事,座上客有章太炎、孙中山、宋教仁、戴天仇、张季直、 庄思绒、汤蛰仙等。闻五色旗寓五族共和意,嘉禾国徽寓以农立国意。皆父亲倡议。⑤
中西女塾已将此四名学生开除,于是外祖父只得将我母亲送往美国留学。在美国与余父杨杏佛相识,相爱而登记结婚。父亲为同盟会会员,上海中国公 学学生,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总统府秘书处收发,4月1日中山先生解临时总统职。此时不愿到北京去做官而宁愿出国求学的青年经孙总统的批准, 交稽勋局办理。父亲便是稽勋留美学生。他们于1918年学成乘船回到上海。
外祖父赵凤昌被清廷革职后,就被张之洞派往上海办理通讯等杂务,仍为张之洞的重要帮手。他虽然无官一身轻,但仍关心国事,积极参与。他在庚子 义和团事件中,积极策划东南互保。宣统三年,赵凤昌与张謇等十人通过满洲人庆宽上书摄政王,促行宪法,罢亲贵,一新纲纪,终不获报。⑥此后,外祖 父又邀集更多的人到惜阴堂议事,策划南北谈判,组织临时政府之事。
1911年12月26日,孙中山抵沪第二天,即赴惜阴堂与赵风昌会面,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于是在后来的南北和议中,产生人事矛盾时,外祖父总 能设法调和,解决矛盾使双方均能同意。如某次讨论袁世凯政府的国务总理时,袁要唐绍仪做总理,孙中山认为应由同盟会会员担任,双方意见分歧。于是 赵凤昌提出让唐绍仪加入同盟会,不是解决矛盾了吗。此时即由蔡元培与汪兆铭作介绍人,唐便是同盟会员了。另一次谈到陆军总长时,袁坚持由段祺瑞 当,南方要黄兴当。这时赵又出点子说:"让黄兴当参谋好了"。他的理由是内阁不能早日成立,恐列强会干涉。但是每次调和的结果,总是听袁世凯的。 无怪乎民国政府成立后,袁大总统赐给外祖父二等嘉禾章一枚。在历史问题上,我很抱歉未能为亲者讳了。
1937年8月12日晚8时,即"八一三"的前夕,当时上海很平静,因为中日争端由于国府同意日方条件已经解决。但外祖父叫叔雍舅打电话给 我,命我立刻带点夏季衣服到公共租界内的惜阴堂来,不得延误。我说此时公共汽车已停了,明天清晨来好吗?叔雍舅说:你叫出租车来好了。我说华界市 中心区的祥生公司,晚间无车。他说:你带一只小皮箱,等在家里,我从租界叫一辆汽车来接你。果然,九时一辆出租车来接我了。原来《申报》馆有消 息,日军士兵开车冲虹桥机场均被守军击毙。日军即将动武了。当时我一个人住在华界市光路92号,母亲和弟弟均在青岛。所以外祖父非常关心我的安 全,非要当夜进入租界以策安全。我的故居和相邻的二十几幢小洋房均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被美军B29型飞机全部炸毁,连一张纸也未取出。
我在惜阴堂生活了一年,亲见外祖父身体健康,作息有序。每天清晨在花园里散步一圈,但不出大门。早餐后,便坐在惜阴堂朝东一间书房里,靠东窗 的大书桌前,左侧墙上装一只30313的电话墙机。室内还有一只圆桌和躺椅及几只靠背椅子。朝西与朝东均有两扇玻璃窗,使书房内光线充足。窗台很 宽,上置英国华夫饼干一二听,有时外祖父会取出几片饼干,与我分食。他每天报纸必读,或从书橱取出一书翻开欣赏,可能是我去年至北京国家图书馆检 视的《赵凤昌芷札》中的一册。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想当年,轰轰烈烈,出生入死者,今已人往风微。而人类历史始终更新前进,永无止境。
注:
①刘成禹:《世载堂杂记》
②张謇日记《张謇全集》
③赵叔雍:《惜阴堂辛亥纪事》
④《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
⑤赵志道:《忆往事》刊政协上海市委员会编印《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文史资料专辑》24页
⑥本文多处参考马铭德:《辛亥革命与赵风昌》
http://wuhuan.artron.net/news_detail_132985
【动态】《民国诸葛赵凤昌与常州英杰》序言一
2010-11-10 14:17:34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冯天瑜
笔者怀着双重敬意,向读者诸君推荐《民国诸葛赵凤昌与常州英杰》。
第一重敬意奉献给辛亥革命,第二重敬意则奉献给为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作出特殊贡献的赵凤昌。
公元1911年10月10日(干支纪年辛亥年八月十九日),由革命党策动的湖北新军起义在武昌爆发,经一夜激战,起义者夺取省城,次日即布告 天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九角十八星铁血旗取代黄龙旗,飘扬在武昌城头。
此后四十多天,民军在汉口、汉阳与南下清军激战,湖南、陕西、江西、江苏等省则纷起宣布对清廷易帜独立,两百六十余年的清王朝以及沿袭两千余 年的专制帝制的崩溃,已成不可阻挡之势。
值此历史关头,革命党的"共主"孙中山从美国转赴英国,为未来的共和政权争取外交及财经支特;革命党的另一领袖、多次武装暴动指挥者黄兴则从 香港赶往上海,偕宋教仁等奔赴武汉前线,随即投入阳夏苦战。
清政府方面,在怒斥弃武昌而逃的湖广总督瑞澂、统制张彪的同时,立即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新军、海军大臣萨镇冰率领舰队,从水陆两线合击 武汉。然而,北洋新军并不听调于满洲贵族荫昌,清廷只得曲意敦请三年前罢官在家乡河南彰德洹上的袁世凯,袁氏则一面与朝廷讨价还价,一面集结北洋 部属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等,对湖北民军给予军事打击,在夺取汉口、汉阳之后,又与民军停战议和。袁氏的谋划是,以民军及各省独立的威势,迫清 廷交权给袁氏;又以手握重兵及汉阳一胜之威为资本、以清帝退位为诱饵,迫民军让权袁氏。
英、法、日、俄、德、美列强,密切关注中国政情的剧变,一面竞相往长江中下游调集军舰等战力,对民军保持军事压力,一面在清民两方加紧外交斡 旋,试图火中取栗,保护并扩大其在华利益。
辛亥年末的中国,确乎存亡危急之秋,既预留着创建共和的机遇,也面临着分崩离析、列强干涉瓜分的危险。
当此千钧一发之际,一批江浙沪士绅,聚会于上海南阳路10号的一座名叫"惜阴堂"的小洋楼,商讨中国的去向,而楼主是布衣赵凤昌。
常州人赵凤昌(1856—1938),不仅是"惜阴堂"聚会的东道主,更是民国建立前后一年间一系列聚会的精神主脑。
赵凤昌曾任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席幕僚,昔时武昌有"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的戏语流传,足见赵氏在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中的作用 不可小视。后因政敌攻讦,张之洞忍痛罢黜赵凤昌,赵氏自此脱离官府,却携带着张氏的关系,以一介布衣活跃沪上,赵宅不仅成为张之洞搜集内外信息的 基地,也是湖北派往海外留学者的中转站。赵凤昌更在工商经营、政治交际中,建立广泛的中外人脉,社会影响力日渐张大,在戊戌变法、东南互保、《苏 报》案中,赵氏皆起到穿针引线作用。
由于赵氏明确了自己的清朝体制外身份,又在华洋杂处的上海不断汲纳新知,故其政治倾向日趋进步。至辛亥首义前后,他的反清立场已基本形成,不 过他决非那种呼唤高调的猛浪之士,而是实实在在地于沉潜中推助时代大潮。他与其密友庄蕴宽(1866—1932)等江苏常州系人士,在辛亥首义前 后运筹帷幄,折冲樽俎,同革命党人、立宪派、清朝汉官均有深度联系,并与英、法、日、俄的驻华使团相沟通。其在上海的寓所"惜阴堂",成为辛亥首 义后一段时间江浙沪政要、士绅与革命党聚会议事的要地。武昌起义不久,赵凤昌即拟订政见五条:
保全全国旧有疆土,以巩固国家之地位。
消融一切种族界限,以弭永久之竞争。
发挥人道主义,以图国民之幸福。
缩减战争时地,以速平和之恢复。
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之实行。
此确为老成谋国之金玉良言。为实现此五条,赵凤昌等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努力。
武昌起义消息传至上海,赵氏即邀集张謇、庄蕴宽及同盟会会员黄炎培、立宪派人物雷奋、孟森等来惜阴堂会商应对之策。上海光复,赵凤昌又与张謇 居中调停,赵氏寓所惜阴堂成为南北代表幕后商议地点,并约定在上海,由江苏代表雷奋致电各省,派代表前来讨论"将来国体、政体根本计议。"
当阳夏战争激烈展开之际,黄兴以红十字救伤队作掩护,乘英轮从上海赴武汉,时为中学生的赵凤昌的女儿赵志道,参加救伤队勇赴战火纷飞的武汉, 赵凤昌亲登轮船甲板为女儿送行,赵志道开始还担心父亲阻拦,但赵凤昌"既未责难,亦未劝阻,且慰勉有加",自此女儿始知"先君早已倾向革命矣"。
孙中山1911年秋冬之际从美国取道欧洲、香港,于12月25日返回上海,首先与同盟会黄兴、宋教仁等商讨组建政府诸事,次日即拜会惜阴堂主 人赵凤昌。孙中山还有聘赵凤昌为民国"枢密顾问"的计划。
赵凤昌的女儿赵志道从阳夏战争前线"乘船返沪",见到一个颇有历史意味的场景:
先君已除辫,终日与各方人士讨论国事。座上客有章太炎、孙中山、宋教仁、戴天仇、张季直、庄思缄、汤蛰仙等。所议为电请清帝退位及劝袁世凯赞 助民国等事。南北议和时,先君常去观渡庐与伍廷芳策划和议条件。闻五色旗寓五族共和意,嘉禾国徽寓以农立国意,皆出先君倡议。
以惜阴堂为枢纽,江浙沪士绅与孙、章及宋教仁、戴季陶(天仇)、张謇(季直)、庄蕴宽(思缄)、汤寿潜(蛰仙)等人议及民国创建的种种关键问 题,又与湖北军政府及袁世凯、冯国璋的北洋势力交相往还,并同外国使团反复沟通,竭力预防列强干涉,促成清帝退位,从而对辛亥首义以后的中国政局 走势发生影响。
辛亥年底,革命中心已从武汉转移到沪宁,当然是全国大局演变、各方力量对比所致,然与赵凤昌等人前台幕后的纵横捭阖,有相当关系。人称赵凤昌 为"民国产婆"、"山中宰相",实不为过。此时的赵凤昌一力支持孙中山、黄兴。后来袁世凯称帝野心日益昭著,赵凤昌等又首先主张袁世凯从大总统位 下台。
赵凤昌等常州系人士在辛亥首义—民国创立这一历史关头,心忧天下,超越党派,运筹帷幄,大处着眼,实处着手,且始终与历史前进的大方向相切 合,诚古今中外罕见之布衣谋略大师,称之为"民国诸葛"颇为恰当。
从历史的纵深处考察,赵凤昌等常州系人士对民国创立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归之于他们的政治智慧,更与其厚重的经济—文化含量大有干系。
就经济言之,自明清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江浙即为中国首富之区,故治理天下所赖不出二者:"西北甲兵,东南财赋"。在某种意义上,惜阴堂参 议者便代表了"东南财赋",这是惜阴堂意见举足轻重,无论孙、黄还是袁世凯,乃至外国人必予重视的原因之一。
就文化言之,自明清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江浙乃学术渊薮,乾嘉以降的今文经学发达于此,庄存与、庄述祖、刘逢禄、宋翔凤开创常州学派,上承 《公羊》经说,下启道(光)咸(丰)的龚自珍、魏源,以至光绪间的康有为,成为近代变法思潮的一大源流。因之,从1911年辛亥革命往前推的晚清 新政,"中国近二十多年一切进化之动机,皆发起于东南而赞成于西兆。"是当时所有政界人物们都一致公认的事实。清民之际的赵凤昌、张謇、吴殿英、 庄蕴宽等承袭"通经致用"、改革求变的家训祖脉,在新时代召唤下,一路走来,顺应并敦促辛亥首义、民国创立这一伟大历史转机,此诚旷世之伟观也。
赵氏等常州系人士,其功在民,其绩当垂之于史。然而,在此前大半个世纪,由于国民党修民国史有意无意排除本系统之外人士的历史作用,后来诸学 者的辛亥革命史又重在表述革命党的活动,加之文献材料尚未披露,赵凤昌等常州英杰在民国创立间的卓异劳绩,基本上湮没未彰。近年正式面世的《赵凤 昌藏札》及相关文献,披露了赵氏等常州英杰在民国创立间的实绩,而吴欢君所撰《民国诸葛赵凤昌与常州英杰》更使封尘的人物、封尘的史实得以灵动的 昭显。
吴欢,祖籍常州,高祖吴殿英协助张之洞组建湖北新军,祖父吴瀛乃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父吴祖光、母新凤霞为现代艺坛双璧。吴欢承袭常州文 脉,怀着崇仰先哲、恢复历史本真的激情,锲而不舍地追查新鲜史料,挥舞潇洒之笔,写出这部亦文亦史的书,丰富了我们观察辛亥革命史的视域。
恩格斯(1821—1895)晚年提出"历史合力"论,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一种力量推动的单向、直线式进程,他指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 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2]
辛亥革命、民国创立,作为划时代的历史事变,正是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相互博弈造成的"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赵凤昌及常州系人士, 正是构成这"合力"的一种要素。而案头的这部书,有助于我们走出单线历史观的窠臼,加深对"历史合力"的认识。
[1]见《赵凤昌藏札》第一百零七册电稿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作者简介:冯天瑜,中国近代史专家,教授
辛亥革命中的常州人 The Changzhou People i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http://www.wjstar.net/webfiles/2014/czr/%E3%80%8A%E8%BE%9B%E4%BA%A5%E9%9D%A9%E5%91%BD%E4%B8%AD%E7%9A%84%E5%B8%B8%E5%B7%9E%E4%BA%BA%E3%80%8B.pdf
"民国产婆"赵凤昌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南阳路10号"惜阴堂"住着一
位老人,他深居简出,但与当时的政要人物袁世凯、唐
绍仪等多有往来,与立宪派张謇、程德全等关系密切,
与革命党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炳麟等过从甚
密。"惜阴堂"成为各派人物聚会之所,许多左右时局
的大事都在这里谋定,特别是南北议和等多项重要议题
讨论常在这里举行。"惜阴堂"主人从中积极斡旋,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位在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中被
誉为"民国产婆"的"惜阴堂"主人,就是常州人赵凤昌。
赵凤昌,字竹君,1856年出生在常州一个没落的望族家庭。赵凤
昌早年科考不成,便在朱氏钱庄当学徒。钱庄经理觉得他是个人才,
将来能成大器,为他捐了一个县丞官衔,被派到了广州,很快得到两
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当了张之洞的机要文案,后又随
张之洞到湖广总督任上。
由于赵凤昌长期跟随在张之洞身边,对张的一言一
行了如指掌,揣测心理十不离八,摹仿张之洞笔迹代拟
公函几可乱真,时间一长便遭同仁忌妒。后来有人弹劾
张之洞,朝廷以赵凤昌"揽权"为由,把他革职永不叙
用,使张之洞逃过一劫。张之洞知道赵凤昌是因自己而
丢官,因此对他格外关照,不仅替他向盛宣怀讨了一个
武昌电报局的挂名差使,而且还派他驻上海办理通讯运
输业务,实为张的驻沪办事处。由此,赵凤昌便带着一
家老小来到了上海。赵宅不仅是张之洞搜集内外信息的
基地,也是湖北省派往海外留学生的中转站。
冒险抗旨策东南互保
赵凤昌到上海后,深知腐朽的清王朝气数已尽。因
此,他便尽一己之力为社会进步四处奔走。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京师形成高潮,赵凤昌预见
到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战火会破坏中国南方经济的发
展,为中国将来的前途考虑,他把清廷与各国宣战的诏
令视作"矫伪",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代表的身份与盛宣
怀、何嗣焜(两江总督刘坤一代表)、恽祖翼(浙江布
政使、浙江巡抚代表)等几个常州同乡一起,联合东南
各省督抚与各国在沪领事签订互保条约,积极策划推行
东南互保,使长江流域经济中心免受了战火的蹂躏。后
来,他还试图与张謇一起将慈禧与光绪从北方迎至南京
或汉口,然后强迫慈禧交出政权。但是,由于张之洞、
刘坤一二督与西太后之间并无根本矛盾,加之西太后很
快向列强投降,使他们之间的矛盾缓解,赵凤昌等人的
计划遂成泡影。之后他又和孟森、孟昭常等常州人联合
张謇等积极宣传更张政体实行立宪。当看到清廷只是把
立宪作为一个幌子之后,赵凤昌开始明白,要想救中国
必须另谋出路,这正是他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联合的思
想基础。
总揽全局聚各方精英
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正在海外募集革命基金,
国内的革命党人各自为战,革命缺乏一个统一的领导。
宣布独立的省份,政权纷纷落入了军阀、官僚、政客、
立宪党人的手中。袁世凯凭借他的地位和武力成为封建
王朝和外国列强进攻革命的新工具。革命形势风云变
幻、错综复杂。政见上超越南北党见的赵凤昌,思路开
阔、智谋超群,对南北形势判断精确,常出奇策,成为
掌控各派政治力量博弈、妥协、合作的核心人物。
武昌起义不久,赵凤昌即拟订政见五条:保全全国
旧有疆土,以巩固国家之地位;消融一切种族界限,以
弭永久之竞争;发挥人道主义,以图国民之幸福;缩减
战争时地,以速平和之恢复;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
之实行。此确为老成谋国之金玉良言。为实现此五条,
赵凤昌等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努力。
武昌起义消息传至上海,赵凤昌即邀集张謇、庄蕴
宽及同盟会会员黄炎培、立宪派人物雷奋、孟森等到
"惜阴堂"会商应对之策。上海光复,赵凤昌又与张謇
居中调停,"惜阴堂"成为南北方代表幕后商议的地
点,并约定在上海,由江苏代表雷奋致电各省派代表前
来讨论"将来国体、政体根本计议"。
1911年秋冬之际,孙中山从美国取道欧洲、香港回
位于上海南阳路10号的"民国产房"惜阴堂
国,12月25日到上海。他首先与同盟会黄兴、宋教仁等
商讨组建政府诸事,次日即拜会赵凤昌。
赵凤昌的女儿赵志道从阳夏战争前线"乘船返
沪",见到一个颇有历史意味的场景:"先君已除辫,
终日与各方人士讨论国事。座上客有章太炎、孙中山、
宋教仁、戴天仇、张季直、庄思缄、汤蛰仙等。所议为
电请清帝退位及劝袁世凯赞助民国等事。南北议和时,
先君常去观渡庐与伍廷芳策划和议条件。闻五色旗寓五
族共和意,嘉禾国徽寓以农立国意,皆出先君倡议。"
赵凤昌是桥梁是纽带,他聚集起江浙沪士绅与孙
中山、章太炎、宋教仁、戴季陶(天仇)、张謇(季
直)、庄蕴宽(思缄)、汤寿潜(蛰仙)等人商议创建
民国的大政方针,又与湖北军政府及袁世凯、冯国璋的
北洋势力交相往还,并同外国使团反复沟通,竭力预防
列强干涉,促成清帝退位,从而对辛亥首义后中国政局
的走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纵横捭阖促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在英租界市政厅举行,但双方讨论和争议
的有关停战、国体和召开国民会议等问题,却都是安
排在"惜阴堂"里进行的。就连1912年1月中旬,南北
双方协议清帝退位后由袁世凯任大总统的密约也是在
这里议定的,这一切赵凤昌都积极参与其中,并不时地
提出一些两全之策来化解双方的矛盾。比如,南北议和
到了最后关头,双方在讨论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后第
一任内阁问题时,同盟会坚持内阁总理必须由同盟会员
担任,总理通过之后,再由总理提出阁员全体名单,请
参议员投票,袁世凯拒不接受这样的安排。双方互不
让步,僵持多日。赵凤昌是幕僚出身,最能揣摩各人心
理,他觉得唐绍仪对此问题十分为难,便插言道:"我
是以地主的资格列席旁听的人,不应有什么主张。但现
在对内阁问题,我有一个意见,可以贡献诸君以备参
考。我认为新总统的第一任内阁,是新旧总统交替的一
个桥梁,所以这国务总理必须是孙、袁两位新旧总统共
"南北议和"场所——上海英租界市政厅
同信任的人物。我以为只有少川(唐绍仪字)先生最为
合适,只要孙、黄两先生不反对,我很想劝少川先生加
入同盟会为会员,这就是双方兼顾的办法。"赵凤昌话
音刚落,孙中山、黄兴同时鼓掌,表示欢迎唐绍仪加入
同盟会,同时即决定请唐绍仪出任国务总理,这个问题
就这样圆满解决了。后来,双方在讨论陆军总长人选时
又发生争论,黄兴和段祺瑞都争当此职。最后,还是赵
凤昌提出了一个调和方案:即让段祺瑞任陆军总长,而
黄兴当陆军参谋总长。如此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南北议和结束后,赵凤昌因调停有方,南北双方均
感到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1912年2月9日,孙中山专函
聘请他为枢密顾问。不久,袁世凯又专电邀请他赴京担
任顾问。但此刻的赵凤昌已无意在仕途履险,对双方的
盛情邀请都辞而不就。他不谋官职甘当布衣,直至1938
年在上海去世。
《赵凤昌藏札》共109册,原藏在国家图书馆,近
年来正式面世。对南北要人的大量机密函电进行仔细梳
理,可以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足见赵凤昌在南北
议和与建立民国过程中所起的决策作用。然而赵凤昌为
人低调,处事谨慎,对机密讳而不谈。加上国民党修民
国史有意无意排除本系统之外人士的历史作用,后来诸
学者的辛亥革命史又重在表述革命党的活动,文献材料
尚未披露等原因,知道这些秘密的人并不多。当代历史
学家冯天瑜教授研究后认为,赵凤昌等常州系人士在武
昌首义——民国创立这一历史关头,心忧天下,超越党
派,运筹帷幄,大处着眼,实处着手,且始终与历史前
进的大方向相切合,诚古今中外罕见之布衣谋略大师,
称之为"民国诸葛"颇为恰当。
赵凤昌藏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