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5年4月23日星期四

华夏、五色旗、十二章徽的关系

https://plus.google.com/101969914461424619112/posts/Pa5TVyvr5H1

十二章国徽因为图案繁杂,和欧美各国一样风格,追求古典繁复美,但这样会不合适许多简易场合的使用,所以可以作为国会徽在特定礼仪场合使用。 但钱 稻孙、鲁 迅等设计的图案布局和选型不够优美,一把大斧子当作中心图案也很不好看,也需要有徽章设计的专家来改进。张作霖当年就用过不同的设计方案。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D%81%E4%BA%8C%E7%AB%A0%E5%9C%8B%E5%BE%BD

我认为最好以山为中心图案,斧头带长柄握在龙手里更合适。日图案可以采用青天白日本身,黻绘于斧头之上,米粉放在凤手里的宗彝里,装饰于华虫 头 顶,月、星辰绘于山的两侧,日的下方。嘉禾种于山下。

华虫应该是五色旗的五色,这是其本来得名来由。其姿态应该参考凤凰的身姿,以结合两者的优美之处。

《艺 文类聚》:"《尚书》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华虫,鷩雉也,五色故谓之华虫。"华虫也称赤鷩,即红腹锦鸡,羽毛鲜亮,兼备五彩——五正色(赤白 青黄 黑)。《尚书·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华虫也成为冕服十二章之一,鷩冕七章即因华虫居首而名。华虫地位高于凤。 http://baike.baidu.com/view/748896.htm

龙袍中的天子密码:十二章服中隐喻的远古智慧
http://www.ce.cn/culture/gd/201503/19/t20150319_4867933.shtml

《尚 书》用"益稷"一章记述了舜、禹和皋陶之间的讨论。舜说:"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 色,作 服,汝明。" 舜要两人把日月等图案绘制在上衣,虎、水草、火、白米、斧形花纹、黑青花纹绣在下衣,用5种颜色区别色彩,做成衣服。这就是后来延续千年的"十二章服"的 由来——它规定了自天子开始的着装图案。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670,20150403493430890.html

"华夏"一词的另一种解释?
http://news.163.com/14/0804/08/A2PPVEIB00014AED.html

古 人试图在缤纷繁杂的色彩世界中找寻色彩变化的内在规律,确定色彩分类的基本框架结构,从而形成了系统化的五色理论。也就是将五色与五行元素一一对 应起来:青为木行之色,赤为火行之色,黄为土行之色,白为金行之色,黑为水行之色。中国传统五色体系涵盖了现代色彩体系中的无彩色体系—白、 黑和 有彩色体 系中的部分颜色—赤、青、黄,这说明古人对颜色世界的认识和概括还是比较完整的。
中国的五色理论和其他国家的七彩理论相比,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 特色,这一点在回答彩虹究竟由哪些颜色构成的不同答案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墨西哥学者费 雷尔惊奇地发现,"在古老的中国,彩虹只有五色"。的确,中国诗人常以"五彩"、"五色"来形容"彩虹"。唐代诗人李白在《焦山望松寥山》中如此吟咏: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另一位唐代诗人陈润在《赋得浦外虹送人》中也描绘道:"日影化为虹,弯弯出浦东。一条微雨后,五色片云中。"
作为中 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总称,五色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古人赋予了它许多特别的称谓。主要有"文"、"绣"、"贲"、"华"、 "夏",等等。从五色的几个别称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既有"华",又有"夏",合起来正好是中国流传至今的著名古称—华夏。而 五色所包含的 "文明"之义恰恰是对"华夏"一词含义的最好注脚。
在古典文献中,五色常常别称为"华"。如五色玉被称作"华玉",帝王衮服上规定必须绣有一种 称为"华虫"的图案,所谓"华虫",实际上指的就是五色 虫,是一种雉的名字。还有华盖之"华"也有五色的意思。传说华盖是黄帝发明的。根据晋朝人崔豹《古今注》的说法,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作战的时候,常有 "五色云气金枝玉叶"停留在他的头上,这就是最早"华盖"的起源。华盖之"华"既包含着"花葩之象"的意思,同时由于在自然界中花朵是五颜六 色千 姿百态 的,因此"华"也可以解释为"五色"。
"夏"也是五色的一个别名。据古人记载,古代五色织染艺术起源对夏翟羽毛颜色的摹拟。夏翟,也作夏狄,是雉 类的总称。传说它们生活在羽山之谷,尾巴 上的羽毛天生呈现出五种颜色,尤其到了夏天色泽更加光鲜明艳、美轮美奂,因此又被称作"夏翟"。夏翟的羽毛曾经是古代染色匠人最早的参考蓝本。因此,在古 代,染五色也被称作"染夏"。在上古时期,夏翟的羽毛还常常被用来作为旌旄、乐器、车饰。所以,天子乘坐的车子也叫做"夏纂"。
那么,古代中国 人为什么会以包含五色之义的"华夏"自称呢?笔者认为,这与古人对五色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人看来,五色象征"文德",也就是 说五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从五色的另外一个别名"文"可以得到印证。《礼记·乐记》说:"五色成文而不乱。"意思就是说只有那些有条不紊、 搭配协调的五色才可以称作"文"。相反,"五色不成谓之贲。"也就是说杂乱无章、生硬拼凑的五色只能称为"贲"。
而五色的另一个别称"夏"也同样具有文德之意。经学家郑锷曾把"染夏"称为"染文明之色"。

因 此,古人自称"华夏",很可能是文化自尊意识的表现,意谓自己是一个具有五彩斑斓的盛大文明的民族。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王安石说: "夏,五色也。四时之夏以其文明,故与中国同谓之夏。"总之,关于"华夏"这一名称由来的形形色色的解释,其实不外乎一点:华夏是对文明发达 部族 的一种美 称。
一方面,华夏即五色,这是物质文明极为丰富的表现。

《韩非子·十过》中有一段话可以看作是对色彩起源历史的生动叙述:"昔 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 入者,莫不宾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 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这段话包含了两 层含 义:第 一,从尧在位时没有颜色的土簋、土铏,到舜在位时流漆墨色的食器,再到禹在位时外面墨漆、里面绘有朱色的祭器,反映了色彩由无到有,由有到多的一个变化过 程,这个过程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剩余产品日益丰富的刺激下人类欲望膨胀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而人类欲望恰恰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第二, 历史 事实表 明,早期的色彩发展史伴随着财富积累、贫富差距和等级分化的社会变迁,它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由"公天下"到"家天下",从原始公有制社会进入有阶级有 国家的私有制社会这一人类文明史上至关重要的巨大飞跃。五色还有一个别名"绣"。《周礼·冬官·考工记》有一句话:"五色皆备谓之绣。"说的 是用 五色丝线 在祭服的下裳绣出各种文饰。这种五色备具的服饰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因而,在古汉语中,"文"、"绣"并举,组合成为一个新名词"文绣",用来表示精美的 锦帛或者衣服,这实际上也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一种象征。
另一方面,华夏即五色,又是政治文明极其发达的象征。政治,尤其是文治,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的服色等级制 度是 一种文治,

春 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以五色为表现形式的各种政治理念和学说,如赋予自然五色现象以吉凶寓意,为制约、规范君权提供依据的五色眚祥学说、以色彩符号来 标志尊 卑贵贱的等级服色制度,等等,这些无不是古人探索以"文治"路线方针治国的成果体现。多姿多彩的颜色装饰不但意味着生产力的极大发达,而且作为一种文治行 为,意味着通过政治和教化的文治手段而不是野蛮的武力手段来征服和统领世界,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的鲜明标志。尤其怀柔政策、以 德服 人一向是 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政治策略。

古典建筑之抽象纹样
http://jjsx.china.com.cn/lm1687/2014/248656.htm

十 二章,古代帝王服饰上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米粉、黼、黻。初看,这些纹样都是具象内容,实际上它们的涵 义与物象原义有很大不同,其涵义与物象之间已转变为象征关系,即物象的涵义通过比拟、联想等途径而建立。所以十二章表达的意思往往不是第一层 的, 如: "龙"不是取吉祥涵义,而是取其灵活善变的涵义。这样,原来看来是具象的纹样实际上是抽象的。北周时,六种纹样用在上衣,六种纹样用在裳。以后唐、宋、明 代的用法有所不同。十二章涵义是:
  日、月、星,取三光照耀,象征光明之意。

  龙,取善变而神之意,象征人君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

  山,取其能云雨,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华虫,雉属,取其有彩纹,象征王者有文章之德。

  火,取其明,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宗彝,指宗庙祭祀用的酒器,酒器上刻有虎纹和稚纹,取虎之猛,猿之智,象征王者深浅有度,威猛之德。

  藻,取水草之洁,象征冰清玉洁。

  米粉,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象征人君济养之德。

  黼,金斧形,取其能割断之意,象征人君处事果断。

   黻,两个"己"字相背,又如"亞"字,象征君臣相济,见恶改善,"亞"字也多见于甲骨文,据甲骨文所象之形,与殷墟陵墓"十"字形相参照, "亞"字形象古大型部落群居的平面图,殷代的城墙、庙堂、世室、墓葬均沿用此形。由此开看,"亞"字很可能是通四方神的意思,如秦始皇陵。

希望能改进国歌《卿云歌》的曲谱,现在肖友梅作曲的是欧洲颂歌风格,不是中国传统颂歌曲式。如《巩金瓯》那种传统中国音乐,气势恢宏又朗朗上 口, 是国歌上选。

有哪些朋友会做中国古典音乐,或者可以找传统音乐配曲的就好了。

十二章国徽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D%81%E4%BA%8C%E7%AB%A0%E5%9C%8B%E5%BE%BD


十二章国徽

十二章国徽为1913年2月至1928年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又称"嘉禾国徽"。图案基于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章花纹,设计者为鲁迅钱稻孙许寿裳袁世凯所建立的中华帝国亦沿袭作为国徽。

目录

设计

国徽的设计中结合了西方纹章的布局及传统的十二章图案[1]

中心
  • 嘉禾:一种双穗禾,为古代吉祥的象征。国徽上的设计来源于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
  • 干:嘉禾之后的黑色盾形。
  • 黼(fǔ):斧形的图案,象征决断。
  • 粉米:斧形表面点缀有白色的米粒,象征农业的供养。
  • 山:斧形下方的曲线,象征稳重、镇定。[2]
  • 日:中心上方红白相间的图案。
  • 黻(fú):下方黄色丝带间的红色亚形图案,象征辨别、明察、背恶向善。

左侧
  • 华虫:雉鸡,象征有文彩。
  • 藻:华虫嘴中衔藻,象征洁净。
  • 星辰:华虫头上戴有星辰。
  • 宗彝:华虫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养。

右侧
  • 龙:象征神异、变幻。
  • 月:龙角背后的图案。
  • 火:龙身的火焰,象征明亮。
  • 宗彝:龙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征供奉、孝养。

历史
  • 1913年(民国二年)2月《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载有《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文中说明国徽采用了十二章,并附 有国 徽图。还在附 注中说,原图经国务院提意见,已经照改过。文章未署名,但与《鲁迅日记》记载相符,应认定为鲁迅等人之作。《鲁迅博物馆保管目录》今发现 有"袁世凯时期国徽图案铅模一件",是十二章国微图案, 铅 质,明文。

使用
北洋政府大元帅旗使用的十二章图案变体
十二章国徽图钱币 [4]
  1. 民国3年(1914年),袁大总统侧面像"one dollar"纪念币[5]
  2. 民国12年(1923年),铸造"壹圆"银币,"壹圆"二字有大、小字两种;同年还铸造了"壹圆"金币,也分大、小字两种。
  3. 民国15年(1926年),直隶省长褚玉璞铸银辅币"壹角"和"贰角"两种
  4. 民国15年(1926年),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试铸金币"拾圆"和"贰拾圆"两种。
  5. 民国16年(1927年),奉系张作霖铸纪念银币"壹圆"一种。

参 考文献
  1. ^ 致国务院国徽拟 图说明书 鲁迅
  2. ^ 鲁迅:"然因山作真形,虑无所置,则结缕成篆文,而以黻充其隙 际。"
  3. ^ "与稻孙、季市同拟国擞告成,以交范总长;一为十二章,一为旗鉴,并简章二,共四图": 《鲁迅日记》1912年8月28日条
  4. ^ 苏晔,李菊编著《.机制钱掌故-中国金银铜镍币选录》.中国金融出 版 社,1992.08.第153页
  5. ^ 民国初年十二章国徽图币考略 顾奇,汤可可《中国钱币》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钱币 1993年 第3期
参见

导航菜单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