ㄅㄆㄇ注音怎么来?国民党 公布元老吴稚晖手书
▲1919年政府颁布注音符号字母表。 (图/国民党文传会提供)
记者赖映秀/台北报导
注音符号是台湾人学习中文发音的共同记忆,但很少人知道「注音符号」是怎么来的,国民党党史馆整理资料发现, 党内元老吴稚晖留下不少当初设计注音符号的底本、样张与试写,筛选掉3个方言拼音后,在 1919年后陆续公布现在使用的注音符号系统。
吴稚晖 (1865-1953),原名敬恒,江苏武进人,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身为民国四大书法家、 精于篆书的吴稚晖也是国民党元老之一,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但从不任官。
1911 年为了统一国音,政府推行国语(普通话)运动,由教育总长蔡元培成立读音统一会,并委请吴稚晖筹备。吴稚晖后来受读音统一会成员推举担任议长,展开设计注音符号的工作,并参考日本的拼音办法,希望将读音统一,更有助于推动国语运动。
注音 符号出于晚清章太炎以篆体设计的音符,目的是为了改善中文字「无音可读」的缺点,一开始则称为「注音字母」。吴稚晖从声母、韵母、介母三个部分 着手,挑选出简单易懂的符号,作为拼音的基础。
1918年教育部颁布「注音字母表」共40个符号,而其中三个注音符号「万」(v)、「兀」(ng)、「广」(gn),都是只在 方言拼音中使用的符号,后来删减成现行的37个 注音符号。现在的注音符号「ㄅㄆㄇㄈ」排列顺序、「一声、二声」的声调设计,都不在1918年11月颁布的「注音字母表」中,而是陆续调整的结 果。
◄吴稚晖的注音符号设计手稿。 (图/国民党文传会提供)
吴稚晖1919年起参与国语统一筹备会(后为国语推行委会),提出推行注音符号的任务、方案、办法;修订标准 音,审定《国音常用字汇》等多种国语书籍,颁为国家本;在各国立师范学校增设国语专修科;编制《汉语拼音表》、《注音符号》一类的通俗教材,强力推动国语的通俗化、 简易化、普及化,也奠定了民国时期推行「语同音」的基础。
国 民党党史馆的《吴稚晖档案》中,保存了许多当初设计注音符号的底本、样张与试写等珍贵资料手稿,有兴趣的民众可以前往观看。
http://blog.roodo.com/yentw/archives/8262533.html
February 6,2009 23:52
注音符号是谁发明的?
这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回答的出来?
答案是:「吴稚晖」。而他是清末民初的一号人物。
至少这礼拜被个我觉 得很有意思的教官问到,全班57人没有人可以回答出来。教 官还说他幼稚园小学就有教了咧!但我和同梯弟兄却完 全没有印象有教过。为了怕教官是唬烂 我们,所以一放假刚就特地查了一下。疑?好像还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咧!
让我来引用段我查到的文献:
1911年10 月,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崩溃已成定局。孙中山由美国至英国,准备返回国内。吴稚晖在伦敦为孙中山 处理各种函电,共商建国大事,定青天白日旗为国旗,于伦敦唐人街首先悬挂。孙中山临回国时,关照稚晖也要及早回国。这样,吴稚晖在孙中山抵达上海3天后即12月28日也 到了上海。民国肇建, 各派势力竞相争权夺利,就连同盟会内部也是争得不可开交。孙中山非常重吴稚晖,要记他出任 教育总长一职,但吴稚晖恰恰与一般人相反,坚决推辞。此后直到孙中山逝世的10多年时间里,他所致力的就是提倡教育、科学。
吴 稚晖走遍中国南北,到过英、德、法、日,深知汉语同文不同音,各地方言常令外地人无法听懂,而其文则因无注音,让人骓以学习。吴稚晖认为,「无音可读」是汉字的一大缺点,如若能为汉字「娶一注音老婆」,并把所注国音并入汉文内,在全国推 广,不仅可弥补汉字的缺陷,且可便利平 民,成为他们真正的「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早在1895年,他便草创了「豆芽字母」,与卢戆章的「第一快音新字」同开中国拼音字母之先河。
在巴黎时期,他又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进行 过研究。现在,这位革命元勋可以完全投入。 1913年1月, 他担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并在该年2月召开的全国读音统一会会期中,用3个月时间,主持制定注音字母。 1917年在此基础上取6000余字编定《国 音字典》,1918年出版。自1919年起,他主持国语统一筹备会(后改为国语推行委会),提出在国推行注音符号的任务、方案、办法;修订标 准音,审定《国音常用字汇》等多种国语书籍,颁为国家本;在各国立师范学校增设国语专修科,并出任上海国语师范学校校长,亲自在国语师资班兼课,以训 练推行国语的人才;编制《汉语拼音表》、《注音符号》一类的通俗教材,力图国语推行的通俗化、简易化、普及化。吴稚晖以后仍继续关注这一工作。他以自己毕生精力推行国音统一工作,奠奠定了民国时期推「语同音」的基础。
引用出处:http://www.tw001.net/novels/zhuanji/wuzhihui.html
而在这页出自行政院新闻局「英文版」网页中也提到了这段历史:
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yearbook/2002/chpt03-1.htm
延伸阅读:
刚好顺手查到则我也不知道的事情,那就是仓颉不是仓颉发明的啦!
仓颉输入法是朱邦复发明的。民国六十七年他花一个月的时间学写程式,发明了「仓颉 输入法」。从此打破了电脑界只能有英文电脑,而不能有中文电脑的迷思。
最让人 称颂的是,他声明放弃了靠仓颉赚钱的大好机会,他开放仓颉于每一台电脑上,每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的权利。故仓颉输入法为中文电脑输入的第一种输入法。
虽然看了下Wiki后,对于这人的评价有两极的看法就是啰~
参考网页:
Wiki:http://0rz.tw/710Be
朱邦复工作 室:http://www.cbflabs.com/
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是提出(章),后人再把他整理跟改良(吴)的情形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82910933
所以如果硬是要说是谁发明的,感觉第一个提出的章炳麟应该会是比较佳的解答! 谢谢您!!
http://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1&kindid=0&docid=102992720
国民党史翻出压箱宝吴稚辉手写注音符号表
2014-02-02 00:10:32
吴稚辉。 (照片:党史馆提供)
吴稚辉手稿注音符号的字源与提案手稿。 (照片:党史馆提供)
吴稚辉写书法。 (照片:党史馆提供)
吴稚辉手写注音符号对应英文发音。 (照片:党史馆提供)
1918年11月颁布的注音符号命令。 (照片:党史馆提供)
中评社台北2月2日电(记者倪鸿祥)国民党党史馆近日汇整党史资料时发现,党国元老吴稚辉在1912年参与拟定注音符号时留下手写注音符 号的底本、样张与试写纸,让台湾流行近百年之久的注音符号得以重新了解其中奥妙之处与深层的文化内涵。
党史馆近月来针对党史资料汇整,发现党国元老、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吴稚辉留下总数达1万2722件文物,其中大部分是研议、设计注音符号的 手写稿,其次是和总理孙中山、总裁蒋中正、主席蒋经国、名书法家于右任等中国近代重要闻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少部分是吴稚辉的随身衣物、生 活用品。
党史馆主任王文隆表示,注音符号创始人为晚清国学大师章太炎,章以篆体为本设计出一系列的音符,目的是为了改善中文字"无音可读"的缺 点,当时称为注音字母;外界只知道吴稚辉是将《中华民国宪法》交给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的人,却很少人知道吴稚辉后续推动拟定使用注音符 号、推广"语同音"的重要推手。
他指出,1912年为了统一全中国的语音,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号召成立读音统一会,商请吴稚晖负责筹备。 1913年2月15日吴稚晖受读音统一会成员推举担任议长,展开注音符号设计的工作,当时参考日本的拼音办法,希望将读音统一,以利推动国语运动。
他说,吴稚晖当年在规划上花费不少心力,从声母、韵母、介母三个部分挑选出简单易懂的符号,作为拼音的基础,从此成为大众所惯用的注音符 号。吴稚晖除了在注音符号的编制上着力甚深,也不遗余力推广注音符号。
他表示,1918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注音字母表"共有注音符号39个,现行注音符号为36个,消失的3个注音符号是"万"(v)、 "兀"(ng)、 "广"(gn),都是比较少用、只在方言拼音中用到,因此这个3注音符号被省略掉;当时"注音字母表"没依现行惯例排列,也没有声调"一声、二声、三声、 四声"的设计,1919年后重新排列才有现在"ㄅㄆㄇㄈ"的顺序。
王文隆指出,吴稚晖1919年参与国语统一筹备会(后改为国语推行委会),提出推行注音符号的任务、方案、办法,修订标准音,审定《国音 常用字沁》等多种国语书籍,经颁布成为国家推动国语根本;又在各国立师范学校增设国语专修科;编制《汉语拼音表》、《注音符号》一类的通 俗教材,力图国语推行的通俗化、简易化、普及化,奠定了"语同音"的基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