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韩寒这类总是喜欢在共匪和人民之间保持"中立"自命"理性、中立、客观"的"理中客"们的荒谬性和脑残性,很生动地被这则寓言所描 绘:http://www.douban.com/note/144988941/ 中立病
野罂粟 @WilderMohn 12 年7月5日, 1:23
@lihlii 没有原则标准的理性、中立和客观,扯!此外,除理性外,还有社会理性。
胶小河 @lijiansion 12 年6月19日, 5:37
中立病是酱紫的:A说1+1=2,B说你胡扯,明明1+1=4!这时候C说来来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问题,A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太过片面,B 也不是完全正确,应该说他们都对了一部分,实际上1+1=3。于是C得到了大家的拍手称赞。
关于"中立病"的讽刺漫画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6053317/
菠萝油王子的相册-中立病
http://www.douban.com/note/144988941/
http://www.douban.com/note/52938852/
小白兔吃猫饼干:中立病
2011-04-12 11:16:10
转按:名篇,原帖没了,在这里备个份。留着以后用来拍那些不动脑子就"渐进"、"宽容"、"价值中立"的知识分子们。
以前,出了个事儿,敏感,不让说
一个美国人,从小在中国长大的,得了中立病,她想:我得拍个片子
美国人的片子拍出来了,她认为段祺瑞是不对啦,刘和珍也未必好,总之要中立
国内的人千辛万苦下载到了,于是看,段祺瑞很丑恶,刘和珍形象也很丑恶
他想,美国人拍的,应该偏向刘和珍,所以我要在片子和段祺瑞间保持中立
于是他就更偏向段祺瑞了,而时常咒骂刘和珍把学生给煽动了
一个聪明的人看了他的博,心想,他都看美国人的片了,一定是偏向刘和珍啦,不行,我得在他和段祺瑞间保持中立
于是他就更更偏向段祺瑞了,他甚至怀疑刘和珍简直就是耍了个阴谋
后来很多聪明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敏感的事儿
他们统一下来的版本是:很善良的段祺瑞被刘和珍忽悠,刘和珍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给被自杀了
但是香港人不这么认为
于是全国都笑话香港人傻逼坏了
http://www.douban.com/note/78789481/
小白兔吃猫饼干的日记
怎样治疗中立病
2010-07-02 13:56:17
我写过一个短篇寓言《中立病》(点这里看),以说明价值中立在侵蚀人类良知方面的可怕,但我没有给出这个全国流行性疾病的治疗法,一般人问我也只回答"射 杀"。
就拿禁枪一事来说吧,国内媒体就纷纷中立,即使有一些诸如南方系媒体看似同情美国右派,也首先拿宪法拿抵御暴政拿天赋人权作为理由。这给人一种感觉,即左 派是站在理智和功利的层面主张禁枪的,而右派则是站在感情层面反对,并且付出使美国或者更广泛的说整个西方蒙上枪支犯罪阴影的代价。这还是偏右的 说法,那些拿军火商出来仇富的左翼阴谋论在更多国内媒体上才是主力论调。右翼的煽情确实更比左翼的令我动容,但右派全不是那么感情用事的,我以前 写到过:"全美步枪协会做了很多工作来加强保守主义者的信念,例如把对比数据发给潜在支持者。被引用的最多的数据有两组,一是华盛顿的谋杀率,因 为1957年以来华盛顿就是美国枪支管制最严的地方,也是谋杀率最高的地方;另一组是英国禁枪之后枪击事件增长一倍。当然还有澳大利亚禁枪失败等 例子被他们举出。这之后才是美国保守主义者的理论游说,称持枪可以导致力量制衡减少犯罪云云。"跟这样的右派相比,混充理性的左派论调不堪一击, 他们根本没有禁枪优越的实证依据,只得拿着某些突出恶性事件大喊大叫。
拆迁问题又是一处被中立病感染的领域,国内层出不穷的暴力强拆让五毛们丢尽了面子,他们努力地搜刮国内的钉子户案例,以证明暴力强拆只是个例,以便扮作理 性地说明钉子户往往因为自己的贪婪无畏而沦于那般境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真还搜罗到不少,还顺便发现了印度的拆迁和美国那桩经典官司,于是乎 五毛又得意起来了。彷佛右派是滥同情瞎民粹,他们才是抓住根本的观察者。我猜测,中国未被强拆的钉子户的数量,可能比美国还要多,原因很简单,在 美国,不动产产权转换这个工作大多数是市场完成的,市场本身就几乎可以消灭此种现象,而在不占多数的政府与公民交易中还要出现大量谈崩掉的情况, 也不是个容易事;而在中国,地是政府的,划分地的是政府,收地的是政府,卖地的是政府,强拆的还是政府,哪怕是在这大量不效率操作间造成的损耗搞 出来的无利可图的拆迁,都该比美国多了。管制最大的恶果并不在这些突出的钉子户案例之上,而是价格的扭曲,可怜中国城市阶层大多都为房价叫苦不 迭,却只能拿极端案例控诉产权缺失和管制作恶,好像政府要是温柔一点就没问题了,给自己留下中立的余地,给五毛留下表演的空间。
当一个人相信世间存在真相和真理并懂得真理永远无法对谎言妥协和宽容时,他的中立病就痊愈了。
http://gcontent.oeeee.com/8/18/818f4654ed39a1c1/Blog/35c/6cbfa4.html
中立病的病因及病理分析
版次:AA35 版名:南方评论 网议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1-01
■好帖(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掷骰子,先从1米的地方扔下来,点数是1,然后从6米的地方扔下来,点数是6,现在我换成从3米的地方扔下来,请问掷出各种点数的概率是多少?
肯定有人会说,这么白痴的问题,当然都是1/6了。
但一个中立病患者的思路是,1米时1,6米是6,3米就应该是3,又考虑到掷出别的点数也有可能,那大概结果就是,掷出3点的可能性最大,掷出别的点数的 可能性小些。(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一个旋钮,上面有指针,将指针调整到1的时候,水管的流量很小,调整到6的时候,流量很大,请问调整到3的时候,流量会是多少?
肯定有人会说,连是个什么装置都不知道,谁知道流量会是多少?也许是0,也许是100,也许会爆炸。
但一个中立病患者的思路是,指针调整到3的时候,流量大概是1和6之间,不太大也不太小。
到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来了,作为一个自我标榜中立的人,他不需要任何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也不需要任何理性的思考。他可以不知道概率理论,也可以不知道控制 流量的装置到底是什么结构,调整机制如何,他的万能理论就是他的中立态度,一种被一个大国的国民公认为优秀的品质。(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中立病患者有时候并不会表现得如此的白痴,这时候,它们的表现会像一种学习型人工神经网络。这种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的方法,逼近一 些非线性关系,表现得它们好像具有人类的某种智能,但揭开其表层的伪装,你会看到大大小小的复杂的中立插值算法在一起工作,通过学习和反馈,以至 于输出能够逼近已知的各种事实,如果它们还足够努力,比如读了很多书,会背诵一些理论,手里还有一些统计数据,也许比你知道的会多得多,甚至有时 候,判断似乎还会比你更准。
但是,但是什么呢?废话,如果这种学习型的人工神经网络真的能代替人类的思考,那我们还用这么辛辛苦苦地上班么?
□zhang3(http://w w w .douban.com /note/144997973/)
http://zqb.cyol.com/html/2011-01/25/nw.D110000zgqnb_20110125_2-11.htm
中立病
■王丽荣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25日 11 版)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人对事,态度不偏不倚,分析面面俱到,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时间长了,却会感觉他们似乎缺点儿什么,跟他们相 处也没什么乐趣,甚至会有些愤怒。好人也遭人恨?听起来很奇怪,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凯恩斯在著作《概率论》里,提到了"理由不充足原理":如果我们无法判断一件事的真伪,就认为这件事真或伪的概率都是1/2。后来,他把这条法则更名为 "中立原理"。
面面俱到有错吗
阿音是同学眼中的"完美女生"。她漂亮大方,待人亲切,很能体恤别人的感受。有一次,系里老师组织专题讨论,有10名同学参加。但到了第三次,竟有4名同 学因有课等原因而退出。细心的阿音看到了老师虽然理解但眉头紧皱的表情,说:"这些同学退出,我很难过,可毕竟上课要紧,也能理解;但我觉得人少 也有好处,可以讨论充分,意见也好集中。"大家纷纷点头,老师脸上也由阴转晴,破天荒地说:"你的话真让我宽慰,谢谢你!"看到老师眉头舒展了, 阿音的心也舒展了,她为自己照顾好大家的心情而开心。
同学们朝夕相处,都能体会到阿音的体贴,不时有人感叹:"你想得真周到!"这不禁让她想到小时候:两岁时,爸爸生了一场病,严厉的妈妈总是教育她要照顾爸 爸的心情,让他开心;而只有这样妈妈才会赞许她。
但渐渐地,大家发现她很"中立"。有一次好友小朵想选课,拿不定主意选市场营销还是艺术设计,来问阿音。阿音说:"营销对以后工作有好处,艺术能陶冶情 操,提高品位……"谁知,话没说完小朵就火儿了:"我是问你的看法,不是让你帮我分析!"慢慢地,小朵和她疏远了。阿音伤心又困惑:"我只是不想 对你有不好的影响,为什么你却生气不理我了?"小朵说:"你太理智,把自己藏得很深!"
小朵的话,让阿音久久回不过神来:从小到大,自己对身边的人都好,尽量客观,不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事实却是,没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她渴望有人走近她, 但更多感受到的却是别人在远离她。
阿音觉得特别委屈:我那么在意你们,为什么到头来是这样的结局?我到底哪里错了?
让人憋屈的大好人
"又被打回来了吧?"同事王姐冲张翔挤眼睛。
张翔苦笑着点头,心想:"遇到这样的领导,真真要被憋屈死了!"
张翔的部门领导刘总,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好人",他做事一贯的原则是客观中立,最擅长听取别人意见,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记得刚进公司不久,张翔和另一部门联合做一项工作。先前商量好了,但具体合作中,对方却很不配合。张翔觉得委屈,就把这些一并汇报了刘总。刘总听后,对他 的感受表示充分理解,并说对方领导对下属交代工作不力,他会在开会时反映一下。张翔听了,心里非常畅快:有这样一个通人情、达人意的领导,真是幸 运啊!
但过了两天,张翔无意中听到了刘总和对方陈总的谈话:"也是,都怪张翔不懂事,不想想这么做会给你们添麻烦,回去我会教育他的!"——他纳闷了:这是声称 要给我作主的刘总吗?
慢慢地,他对刘总有了很多新发现。比如部门开会商讨方案,大家七嘴八舌说观点,最后轮到刘总,他第一句话总是"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然后把大家的汇总作 为自己的意见——当然了,很多地方都自相矛盾;在决策时,他"和稀泥"是家常便饭,最后总还要请示领导,才能决定。领导层会议上,刘总同样如此: 汇报工作提观点,他依然"中立",说不出自己的意见。在那些自信强势的部门领导面前,刘总不禁显得"中庸"又"无为";年终部门排名,他们总垫 底。
因此,身为刘总下属的人,同事们总觉得自己在公司抬不起头来,大家没士气没活力。大学时,张翔是出了名的"点子王",人机灵,脑子转得快;现在项目策划都 由他牵头完成。大家希望项目得到领导的支持,但每到签批环节却总是卡壳:明明是刘总职责内的事,他却总要请示领导。有一次张翔去找领导,得到的答 复却是:你们部门的事,刘总签字。几经折腾,好端端的项目总是不了了之。
张翔坐在办公桌前,拿着费尽心血的策划书出神:想当年,他怀着梦想走进公司,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可在刘总手下,却没一样实现,那是一种有劲儿不让使,有劲 儿使不出的感觉。
听王姐说,部门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已经走好几个了:"咱们刘总,真是个说不出话的好人啊!""哼,什么好人,根本就是不敢表现自己!"张翔觉得异常压抑憋 屈,他好想发泄!
中立就是不敢表达自己
张翔的结论一语中的,道出了"中立人"的特点。
"中立"的人由于面面俱到,在群体中尽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因此会很快赢得大家的好感。但时间一长,别人就发现不知道什么是"中立人"真正的需要和感 受。也许凯恩斯的"中立原理"对探究事物是有意义的,但若持这种原则做人,就只会让人看不到他们真正的自我。而自我也恰恰是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 东西,也是与人建立真实关系的基础。只有真实明确地表达,才能让别人看得到;否则就像阿音和刘总,让人觉得压抑、不知如何与之相处。
阿音的中立是为了照顾别人,与此同时把自己隐藏了。人际交往中,双方都必须适度保持自我,互相满足、互相取悦,才能让关系动态发展;一方不显露真实的自 我,就等于不允许别人回馈满足他自己,这样的关系迟早会消亡。
而刘总习惯用"中立"做事,是害怕表达自己而引起别人的不快,损失自己的利益。如果从心理分析的视角看,下属就是他内在的生命力量,那里涌动着真实的愿望 和需要,而一到释放的关口就被压制。压抑的结果是使内在和外在越来越没有生命力,如一潭死水。而有才华者如张翔,往往会寻求别的出口,通过离职或 调动来解决此问题;留下来的人往往是那些同样压抑,只求保得最低利益,不敢冒险尝试的人。
——可见,秉持中立原则的人,其实是把真实自我藏起来的人。
中立原则强调理智客观,而与真实自我联系紧密的却是情感。从心理发展看,情感与生俱来,是生命最直接原本的表达;理智则发展靠后,比较间接。理智的产生源 于规避危险:规范情感冲动,使它合乎规范,不给自己招致麻烦。因此可以说,理智的背后是恐惧。中立原则就处处透着理智的味道——他们用理智把真实 的自己包裹起来;而理智也成了他们懦弱的借口,使其即便没勇气表达,也会觉得心安理得。
为什么人们会遵循中立法则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活着"是生命的本能,在这本能驱使下,人会发展出各种方法来适应周遭环境,尽最大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早年的生活事件和环境,是 影响人怎么做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充满认可、接纳的环境下,人才能自如地表达真正的自己;否则自然会小心把自己包裹,用环境允许的方式来行为。
阿音的父亲在她两岁时生病,死亡的恐惧和母亲的教导,让阿音从小认为是自己不好而导致父亲生病,因此她重视别人,无视自己,似乎是在赎罪。她渴望和人在一 起,害怕别人离去;但她隐藏自己的做法却无形中和别人拉开了距离,无法和人建立真正的关系,最终促使别人离开。
刘总是四个孩子中的老三,本来父母想要女孩,没打算要他。在他的记忆里,父母没怎么管他,有什么好吃的,不是被哥哥们抢去,就是被妈妈留给妹妹。他的要 求,父母很少理睬,说出来还会被哥哥们笑话一番。久而久之,他越来越明白只要跟着家长兄长说话,让他们高兴,才能被父母认可;而凡是自己得到的东 西则一定要牢牢抓住,否则稍有不慎就又会失去。
如果仔细探究,"中立人"的背后往往各有各的辛酸。这是他们为了更好地活下去而采纳的生活方式:"中立"是手段,以得到想要的东西。但这种不直接的方式, 却让他们付出了代价:压抑自己,丧失了生命中很多宝贵的东西,如良好的关系、生命的活力等,同时也难以展现自己的光彩。
若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不妨多给他认可和理解;他们真实流露时,多给些肯定支持。若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不妨想想是什么让你把自己包裹起来?现在已是成年, 周围人也不再仅仅是父母,为何还要赋予他们裁决你的权利?你完全有权利去尝试不一样的方式——每个人都是钻石,不是不发光,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 展现,敢不敢展现。
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发空信给 lihl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童言无忌》邮件组 发空信给 jrzl+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今日知录邮件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