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易帜之争:从五色旗到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辛亥革命网 2010年11月18日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德洲 查看:25654 次
国旗是近代以来独立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在中国走向共和的道路上,国旗也随着各个阶段而变迁,换言之,民国国旗的 几次易帜也反映了中国走向共和之路的曲折。
国旗是近代以来独立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在中国走向共和的道路上,国旗也随着各个阶段而变迁,换言之,民 国国旗的几次易帜也反映了中国走向共和之路的曲折。
清朝早期并无国旗,只有黄龙军旗,晚清以来,面临众列强,才以黄龙军旗为国旗。而立志于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现代化中国的孙中山等革命志士 则首先 要树立起一面与黄龙军旗不同的代表现代民主国家的旗帜。早在1895年2月香港成立兴中会的会议上,孙中山就以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为广州 起义的旗帜, 旗底为蓝色,代表青天,白日有12个叉光,代表12干支之数。后来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被捕,以身询旗,此旗未能见世。在1900年,兴中会 在惠洲三洲起 义和南洋创建的中和堂均悬挂青天白日旗,海外爱国侨团亦遵此徽号。
图1: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后为国民党党旗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对同盟会会旗及将来中华民国国旗形式的讨论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总理孙中山力主青 天白日 旗,但遭反对。与会者各持己见,廖仲恺倡用井字旗,取井田之义,有的提倡十八星旗,代表当时的十八行省,有的提金瓜钺斧旗,代表汉族精神,有 的提倡以红黄 蓝白黑排列的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执行庶务黄兴认为孙中山提倡的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观,与日本国旗旭旗相仿,孙于是增红地于上,成青天白日 满地红旗,不 过仍未通过。各种争议只好悬置,留待以后再议。但是在后来的革命军的数次大小起义中,均举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起义所用旗帜没有统一。武昌革命军采用的是由焦达峰、孙武制定的十八黄星旗,此乃共进会之 旗。十 八黄星旗又称铁血十八星旗。在上海光复后,宋教仁、陈其美在南京、上海军政府采用的是五色旗。陈炯明在惠州起兵用的则是廖仲恺所倡的井字旗。 而远在美国的 孙中山则力主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新国家的旗帜,他也曾为当地华侨手绘了该旗样式。
1911年12月各省都督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共和联合大会,会上,江苏都督程德全提出以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1月1日,中国民国临时政 府成 立,参议院决定中华民国国旗为五色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强烈反对,提议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民 国国旗,并且 向参议院郑重声明,五色旗与清朝海军五色官旗相仿,而且五色旗虽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义,"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且既 云五族平等, 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而青天白日旗"为汉族共和党人用之于南方起义者十余年。""乙未年陆皓东以身殉此旗。"孙中山认为,"青天白日,取象 宏美,中国为 远东之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大者。且青天白日,是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著于旗帜,亦为三色。"但是参议院没有执行孙中山的提议,仍 复前议。袁世 凯窃取革命果实,临时政府北迁后,在1912年5月10日,参议院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仍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图2:北洋政府时的国旗——五色旗[原文图色彩不准,立里根据历史图片和设计原意"赤黄青白黑"色彩修正。]
"二次革命"失败后,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在《革命方略》中明确规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 1916 年,在护国军讨袁战争中,为了团结各方力量,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做了妥协,遵五色旗。1921年4月,广州的非常国会推孙中山为非常大总 统,明令废除 五色旗和十八星旗,统一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与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相抗衡,在国 旗的使用上明 确反对当时的五色旗,反对向其鞠躬行礼。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6月,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以青天白日旗为党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1926年,广州革命 政府开始北伐时,此旗随着北伐的胜利向北方飘扬开去。张学良东北易帜即易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1月2日,国民政府第五次国务会议制定了《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该法规定:以青天白日为国徽,以青天白 日满地 红旗为国旗,并于12月17日向全国公布实行。1946年,国民大会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 白日。"
图3:南京国民政府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而五色旗在1927年底彻底走出历史舞台后,又于日本侵华期间还魂,被各个汉奸傀儡政权所使用。
从五色旗到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反映了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特别是当五色旗作为北洋政府的国旗时,实际上表示革命胜利果实的篡夺,而最终青 天白日满地红旗飘扬在南京国民政府上空时,也是名义上共和的胜利。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清朝早期并无国旗,只有黄龙军旗,晚清以来,面临众列强,才以黄龙军旗为国旗。而立志于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现代化中国的孙中山等革命志士 则首先 要树立起一面与黄龙军旗不同的代表现代民主国家的旗帜。早在1895年2月香港成立兴中会的会议上,孙中山就以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为广州 起义的旗帜, 旗底为蓝色,代表青天,白日有12个叉光,代表12干支之数。后来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被捕,以身询旗,此旗未能见世。在1900年,兴中会 在惠洲三洲起 义和南洋创建的中和堂均悬挂青天白日旗,海外爱国侨团亦遵此徽号。
图1: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后为国民党党旗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对同盟会会旗及将来中华民国国旗形式的讨论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总理孙中山力主青 天白日 旗,但遭反对。与会者各持己见,廖仲恺倡用井字旗,取井田之义,有的提倡十八星旗,代表当时的十八行省,有的提金瓜钺斧旗,代表汉族精神,有 的提倡以红黄 蓝白黑排列的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执行庶务黄兴认为孙中山提倡的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观,与日本国旗旭旗相仿,孙于是增红地于上,成青天白日 满地红旗,不 过仍未通过。各种争议只好悬置,留待以后再议。但是在后来的革命军的数次大小起义中,均举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起义所用旗帜没有统一。武昌革命军采用的是由焦达峰、孙武制定的十八黄星旗,此乃共进会之 旗。十 八黄星旗又称铁血十八星旗。在上海光复后,宋教仁、陈其美在南京、上海军政府采用的是五色旗。陈炯明在惠州起兵用的则是廖仲恺所倡的井字旗。 而远在美国的 孙中山则力主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新国家的旗帜,他也曾为当地华侨手绘了该旗样式。
1911年12月各省都督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共和联合大会,会上,江苏都督程德全提出以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1月1日,中国民国临时政 府成 立,参议院决定中华民国国旗为五色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强烈反对,提议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民 国国旗,并且 向参议院郑重声明,五色旗与清朝海军五色官旗相仿,而且五色旗虽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义,"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且既 云五族平等, 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而青天白日旗"为汉族共和党人用之于南方起义者十余年。""乙未年陆皓东以身殉此旗。"孙中山认为,"青天白日,取象 宏美,中国为 远东之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大者。且青天白日,是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著于旗帜,亦为三色。"但是参议院没有执行孙中山的提议,仍 复前议。袁世 凯窃取革命果实,临时政府北迁后,在1912年5月10日,参议院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仍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图2:北洋政府时的国旗——五色旗[原文图色彩不准,立里根据历史图片和设计原意"赤黄青白黑"色彩修正。]
"二次革命"失败后,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在《革命方略》中明确规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 1916 年,在护国军讨袁战争中,为了团结各方力量,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做了妥协,遵五色旗。1921年4月,广州的非常国会推孙中山为非常大总 统,明令废除 五色旗和十八星旗,统一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与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相抗衡,在国 旗的使用上明 确反对当时的五色旗,反对向其鞠躬行礼。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6月,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以青天白日旗为党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1926年,广州革命 政府开始北伐时,此旗随着北伐的胜利向北方飘扬开去。张学良东北易帜即易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1月2日,国民政府第五次国务会议制定了《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该法规定:以青天白日为国徽,以青天白 日满地 红旗为国旗,并于12月17日向全国公布实行。1946年,国民大会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 白日。"
图3:南京国民政府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而五色旗在1927年底彻底走出历史舞台后,又于日本侵华期间还魂,被各个汉奸傀儡政权所使用。
从五色旗到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反映了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特别是当五色旗作为北洋政府的国旗时,实际上表示革命胜利果实的篡夺,而最终青 天白日满地红旗飘扬在南京国民政府上空时,也是名义上共和的胜利。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