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
求助编辑百 科名片
编辑本段简介
1968年,捷 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杜 布切克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但在苏联看来,其有脱离苏联控制的倾向。 为了实行统一的"苏联体制",苏决定对 捷进行武装干涉。6月下旬,华 沙条约组织在 捷境内举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数日参演部队才撤离捷境。7月之后,局势有所缓和。8月3日晚华约在捷签署联合声明,危机似乎已经过去了。 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客机信号:"机械事故,要求迫降",未予拒绝。客机一降落,数十名苏军"暴 风"突击队冲出机舱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第24空 军集 团军巨型运输机开始降落,一分钟一架。1小时后,一辆苏联大使馆的汽车引路,苏军士兵直扑布 拉格。 与此同时,苏陆军总司令帕 夫洛夫斯基大 将指挥4个苏军装 甲师,1个空 降师,1个东德师从波 兰直捣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军);驻德4个苏军师,1个东德师切断捷西部边界(西方向第二方面军);驻匈 牙利苏军8个师,匈军2个师,保 加利亚军一部从南部进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面军);苏 波联军4个师进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军)。同时苏军对北 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捷军开始全面电 子压制。 21日拂晓,苏军占领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在进攻开始6小时后,苏军控制了捷克全境。几十万捷军被全部缴 械,北 约也没来得及作出任何反应。 这次代号为"尤 里的复仇"的军 事行动,是苏军一次典型方面军群进攻战役。西方向主攻,西南方向配合,共动用4个方面军,1个坦克集团军,4个多兵种合成集 团军,26个师,约30万人。但由于进攻过快,两个战略方向的后备坦 克集团军群均未出动,只动用了各集团军,师,团的直 属坦克,共有900余辆坦克和约8000辆AT-AT装甲运输车。 鉴于所有人都还没忘记1956年发生在匈牙利的悲剧, 杜布切克并没有组织抵抗,在这次事件中仅有80个捷 克人被杀,与匈 牙利事件相比,大大减少。 1969年4月,古 斯塔夫代替杜布切克,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 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 欧剧变的前奏与导火索。编辑本段布拉格之春
(英语:Prague Spring 捷克语:Pražské jaro 俄语: 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 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领导人亚 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 孔的社 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 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 战期间,这是华 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 特勒的那段历史,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 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 革使捷共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斯 大林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联领导人勃 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 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 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 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 尔巴乔夫的辛纳特拉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 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 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新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冷酷的入侵将这一切努力都 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东欧地区的霸主地位。 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 这次事件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 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终也导致了这些政党的部分崩溃。编辑本段背景
1956年,赫 鲁晓夫在苏 共二十大做的秘 密报告中对于斯大林提出了批评,波兰、匈牙利等国的共产党体制受面临了很大的危机。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 击,但是进入60年代之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兼总 统安东尼·诺沃托尼的统治开始动摇。尤其在恢复50年代大 清洗牺牲者的名誉问题、经 济增长减缓问题、斯 洛伐克的自治主张等问题上,诺沃托尼受到了很大的抨击。 1967年,在第四次捷 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大会上,帕维尔·科胡特、米 兰·昆德拉、伊 凡·克里玛等作家开始批评共产党。在10月末,学生在布拉格市区又发起了关于学生宿舍设施的抗议游行,最终被党部派出的警察 队伍镇压。此外,在共产党内部,斯 洛伐克共产党方面对于诺沃托尼的政策也提出了强烈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非 正式访问捷 克斯洛伐克。诺沃托尼期望得到苏联的支持来平息事态,但是勃列日涅夫认为这只是捷共党内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表态支持(当时他说"Это Ваше Дело(这是你们的问题。)")。结果,在没有消除党内对立的情况下,党中央委员会大会在12月召开,会上一致批评诺沃托尼的领 导,他对第一书记和大 总统的兼任的结束也在 所难免。编辑本段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
1968年1月5日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 央委员会全会上,诺沃托尼的第一书记职位被亚 历山大·杜布切克取代。 这次大会的结果,导致了对新闻出版物的事先审 阅制度的废 止,并且使得对于诺沃托尼体 制中的核 心党干 部以及内 阁成员的批评的升 温。2月,与诺沃托尼关系密切的国 防部领导叛 逃到美 国。这位高层干部不仅因为挪 用公用资金而被调 查,而且在之前与另一位将 军合谋企图发动政 变,维持诺沃托尼的权力统治。这起事件成为当时媒 体关注的焦 点,并且使批 评的矛 头指向了当时仍留 任总统的诺沃托尼。到了3月份,诺沃托尼领导层的主要党政干部都相继离 职。其中包括内政部长、总检察长的辞职,这些人的离去导致与苏联(尤其是克 格勃)关系紧密的安全机构的改 革浪潮。3月21日,诺沃托尼终于提出辞 职,新任总统为二战英雄路德维奇·斯沃博达。 4月,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行动纲领。在这份文件中,提出了"新型社会主 义模式",内容包括: 修 正共产党的权力集中 恢复在大清洗中牺 牲者的名 誉 以联 邦制为原 则解决"斯洛伐克问题" 强调企 业自身责任,引进市 场机制,进行经 济改革 言 论和艺 术活动的自由化 在外 交政策上,在强调与苏联的同 盟关系的同时,也通过引进科 学技术强化与西 方国家的经 济关系 之后,又成立了以欧德里希·切尔尼克为总 理的新内阁班子。副总理为主张改革计 划经济的经 济学家奥达·锡库,另外,在50年代以"资 产阶级民族主义"罪名被判处终 身监禁的古 斯塔夫·胡萨克也成为内阁成员。国民议会的议 长由受国 民欢迎的约瑟夫·斯姆鲁科夫斯基担任,国民战 线议长由弗朗切克·库里盖尔担任,至此,捷克党政的主要部门都被改革派掌权。整个社会在"行动纲领"的指引下,开始进行深入 的改革运动。其中,工 会、青 年组织、社 会民主党以及KAN, K-231等非共 产主义政党开始积极活动。在此同时,关于改革内容的分歧也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对于改革运动的激进化表示怀疑的集 团,他们希望与苏联接触,在斯洛伐克地区重视联 邦化的倾向。 根据华约各国的约定,6月份将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举行联 合军事演习,考虑到苏联军队即将到来以及同 盟国的忧虑, 在5月末召开的党中央委员会大会上,捷克领导人强调了右 派修 正主义的危险性,并将在国民战线范围以外活动的政 治组织视 为"反共活动",并且表明了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态度。另外,也决定提前在9月份召开第14次共产党大会,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将坚持改 革路线的印象。这 是因为在临时党代会上不可能再让对于改革报有怀疑的中央委员再任,如果党员正式大会顺利召开的话,改革派实力将会巩固自己的地位,使改革 不会半途而废。 6月27日,由瓦茨里克起草的"两千字宣言"在主要报 纸上刊登。 其内容与"行动纲领"并无多少变动,因此也使得苏联将这个宣言视为"反 革命"的先 兆。编辑本段苏联集团的动向
从杜布切克就任第一书记开始到苏联军事干预的8个月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各国通过会 谈中的批 判、联合军 事演习等方式,从政 治上、心 理上、军 事上尽力阻止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体制的解体以及改革运动对本国的波及。编辑本段社会主义阵营的忧虑
在1月份权力层交替的时候,波兰和东德首先表示了关注。1月中旬,勃列日涅夫访问两国,哥 穆尔卡与瓦尔特·乌布里希都表示"反社会主义"的影响将超越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境,会波及到社 会主义阵营全体,因此各国的共产党体制的基 础将受到严重动摇。尤其在波兰,3月发生了学生游行,其中有人提出了"也给波兰一个杜布切克"的口号,因此哥穆尔卡对此更加 担心。另外,在2月22日举行的1948年革 命纪念庆典上,勃列日涅夫等各国首 脑纷纷出席,各国领导人都切身感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气 氛,也注意到媒体上开始出现对共产党直接的批评文章,于是对这场改革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忧虑。编辑本段德累斯顿会议(3月23日)
诺沃托尼辞去总统的事件使苏联领导层感受到强烈的危机,于是在德 累斯顿,召开了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参加的多国首脑会议。从此次会议直到8月军事干预为止,除罗 马尼亚外的华约5个成员国多次就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势举行多国会谈。由于在会前捷克领导层被通知本次会议是讨论各国经 济问题,因此在会议刚开始就遭到各国严厉批评的杜布切克代 表团无法就改革运动做出充分的答复。在会上,除匈牙利之外的四国代表团一直认为这场改革运动是反革命的先兆,并担心会侵 蚀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对此表示这场改革的主旨在于强化共产党体制,并且得到了国民的多数支持,然而并没有 得到其他各国的理解。编辑本段莫斯科会议(5月4日、8日)
随着"行动纲领"的通过和改革运动走向高 潮,捷克国内对于共产党体制和苏联的同盟关系的批评也日益增多。对此,勃列日涅夫领导层感到非常忧虑。在这种情况下的5月4 日,访问莫 斯科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杜布切克、切尔尼克、斯姆鲁科夫斯基等)与苏联领导层进行了会谈。在此之后,8日,哥穆尔卡、乌 布里希等各国首脑在莫斯科集中,听取了勃列日涅夫关于苏捷两国会谈的报告,并随即决定提前实施华约组织联合军事演习,并支 援对于改革报有怀疑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内部的"健 全势力"。5月中 旬、苏联总理阿列克谢·柯西金与国防部长安德烈·格莱乔相继访问捷克斯洛伐克。编辑本段联合军事演习
6月18日至30日间,华沙条约成员国联合军事演习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本次演习含有多层目的:1为了牵制在 9月份临时全党大会中改 革派势力的增长;2为了军事介入做好预先准备。另外,在军事演习结束后,各国军队并未立即撤退,这导致捷克斯洛伐克国民逐渐 怀疑军事介入的可 能性。编辑本段华沙会议(7月14日-15日)
在"两千字宣言"出台后,苏联领导层将其视为反革命的证 据,并对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发出了召开多国会议的建议。(同样的建议也从东德、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发出)但是,捷克斯 洛伐克中央在研究该建议之后,反而向苏联提出首先举行两国会议,在调整意见的基础上,举行包括罗马尼亚和南 斯拉夫等国参加的多国会议。然而,苏联中央拒绝了这个建议,并通知将于14日在波兰举行多国会议。会 议前日的13日,受勃列日涅夫的委 托,卡 达尔与杜布切克、切尔尼克等人会谈,试图说服其参加华沙会议,但是捷克方面反复主张之前的意见,未接受劝说。于是,在华沙集 会的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领导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缺 席的情况下,就这场改革运动展开了讨论。其中,保加利亚代表团提出了请求军事干预,各国都表示对改革运动的危 机感,最终,苏联领导层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各国共同签署的照 会,表示将全面支援对反革命势力的斗 争。编辑本段谢雷斯托-比利亚克秘密会谈
7月20日 在匈牙利疗养地巴 拉顿湖畔,对改革持批判态度的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比利亚克与苏共政治局委员兼乌 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谢雷斯托举行秘密会谈。其间,谢雷斯托指出军事干预的实施必须要有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要求才能实行。编辑本段切尔纳会谈(7月29日-8月1日)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在两国交界处的切尔纳举行两国会谈。会议原定举行一天,最终却延 长至4天。会后发表的公开声明只提及将于8月3日在布 拉迪斯拉发召开多国会议。苏联在会谈中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做出了一些让步,双方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 识,因此没有直接作出军事介入的决定。然而,关于这些共识,两国的认识存在根 本性差异,这也是日后军事介入的诱 因之一。这些共识的内容包括: 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恢复新闻审阅制度,加强对媒体的控制 解散非共产党派系的政治 组织 撤换部分改革派领 导人编辑本段布拉迪斯拉发会议(8月3日)
在布拉迪斯拉发举行了东德、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捷两国的会议,会后发表了共同声明。在这次会议中,由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内部 的"健全势力"发出的请求军事支援的信件送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手中。编辑本段军事介入的决定
布拉迪斯拉发会议后,苏联的媒体对捷克的改革提出了批评,但是总体来说局 势似乎有所缓和。但是,关于切尔纳会谈中达成的共识的实行上,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分 歧日益明显。勃列日涅夫在9日和13日两次与杜布切克举行电话会谈,迫使其实行共识的内容,但是杜布切克以准备9月的临时全 党大会为理由,没有明确答应其要求。至此,苏联方面认为在杜布切克体制下,很难阻止这场改革运动的继续发展,只有通过军事介入才能打开僵 局。在8月15日到8月17日这3日召开的苏联共产党政 治局会议上,最终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军事介入,次日,华约各国领导人被召集到莫斯科,听取了这个决定,并表示一致同意。编辑本段军事介入(捷克事件)
8月20日深 夜,以苏军为主的华沙条约盟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迅速占领了其全部领土。编辑本段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失败
军事介入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干部中的保 守派建立工农革命政府计划的一个部分。但是,在武装入侵当天的干部会议忙于准备9月9日的党员大会,而保守派准备的情况报告 以及替换杜布切克领导层、成立新的领导核心的请求被打乱了步 骤。因此,军事介入的报告传达到党干部会议的时候,保守派尚未能占领会议的大多数,因此会议最终决定发表指责军事入侵的声 明。这样,由于苏联宣称这次武装干预是应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两者的声明成了针锋相对的矛盾。但是,建立工农革命政府的计划 依然在第二天于布拉格宾 馆以及苏联大 使馆内筹 划。最终交 涉的结果是,斯沃博达总统决定首先应释放杜布切克和与勃列日涅夫领导层直接交涉,拒绝了建立新政府的计划。编辑本段第14次临时全党大会
22日,在布拉格的一处工厂内,匆忙地召开了第14次临 时党员大会。这次大会是由布拉格党 委负责人博夫米卢·西蒙向杜布切克建议的,并通过广 播和党的机关报向全国宣布。这样。在军事占领的非常事态下,1112名(最终为1219名)党 员到会(由于交 通原因,斯洛伐克代表只有15人参加,这也是后来斯洛伐克方面主张大会无效的理由之一)。大会最终声明,指责非 法的军事介入,并支持被拘 禁的杜布切克为首的领导集体。编辑本段捷克斯洛伐克国民的消极抵抗
军事入侵当天,国 营电台除了播放国 歌外,没有对外作任何广播。国 际电话以及新 闻社的对外电报也被封 锁。只有唯一没有能被限制的业余无线通讯,将这个事件在全世 界公布。编辑本段国际社会的反应
对于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装入侵,21日,应美国、英 国、法 国及加 拿大等国的要求,联 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会中,巴 西、加拿大、丹 麦、法国、巴 拉圭、英国和美国提出"入侵是违反联 合国宪章的干涉内政行为,要求立即撤离"的决议案,最终10票赞 成、3票弃 权和2票反 对,由于苏联行使了常 任理事国的一 票否决权,该决议未能生 效。此外,加拿大提议联 合国秘书长向布拉格派遣特 使。武装入侵当天正在南斯拉夫访问的哈 耶克外交部长在24日到联合国指责武装入侵。但是由于缔结了《莫斯科议定书》,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撤回了议 题,最终在联 合国的议 论失去了实际效果。 此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方面认同杜布切克政府的改革运动,但另一方面却没有采取任何具体行动。 这是因为这起事件发生在"《不 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限制战 略武器谈判的开始以及对于改善美苏关系的期待"等背景之下,美国担心由于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影响,导致了上述进 程的中 断。另外,由于当时美国正陷入越 南战争的泥 沼之中,对于提供北 越武装的捷克斯洛伐克,约 翰逊政府也无法作出积极的支 持举动。因此,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相比较,更为重视同苏联的关系的约翰逊政府的反应,恰好说明了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互不干涉 其势 力范围的不成文规则。编辑本段在克里姆林宫的谈判
苏联在入侵后,面对国际舆 论以及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消极的抵抗之后,也决定接受斯沃博达总统的要求,从23日开始,在克 里姆林宫展开双方谈判。但是,勃列日涅夫与以"反革命势力"罪名被拘禁的杜布切克的会谈遭到了非议。在莫斯科聚集的华约其他 成员国首脑,始终坚持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并强硬地建议如有必要可以实施一定期限的军事占领。另外,在25日的苏 联共产党政治局会议上,对于勃列日涅夫和柯 西金所采取的解决事态的方案,也有人表示异议。编辑本段"莫斯科议定书"
经过4天的会谈,26日,两个领导层签署了"莫斯科议定书"。其内容有15项,再次确认了控制媒体、更换改革派的切尔纳会谈的"共 识"事 项,同时明确宣布22日临时召开的全党大会的无效性。此外,对于干预军队的撤退问题,并没有明确撤军的时间。编辑本段勃列日涅夫主义
这次事件之后,西方社会将苏联此次为武装介入所作的正当化理论,称为"限制主权论"或"勃列日涅夫主义"。这个理 论主要通过9月26日苏联《真 理报》所载论文《主 权和社 会主义国家的国际义务》以及11月在波 兰统一工人党第5次全党大会上勃列日涅夫的演讲被明确化。主要内容即:"一国的社会主义危机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全体的危机,其 他国家不能对此毫不关心,为了保护全体的利益,可以超越一国的主权。"这个理论从阶 级的观点重新评价了主权,将保卫社会主义置于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 政原则之上。另外,勃列日涅夫主义并不是为了将军事干预正当化而在事后仓促形成的理论,在此之前的华沙信件和布拉迪斯拉发宣 言中就有所体现。事实上,这个方针与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对东欧政策基本一致,虽然冠以勃列日涅夫之名,却不是他的独 创。编辑本段"正常体制"的建立
从莫斯科归来的杜布切克领导层,对国民发表了继续改革的声明。但是,迫于苏联以及国内亲苏派要求执行《莫斯科议定书》的压力,杜布切 克的回 旋空间日渐狭窄。例如,在入侵军队撤退问题上,随着10月暂定驻留条约的签订,实际上将驻捷军队合 法化(直到1989年东欧剧变才最终撤离)。另外,对于改革派的压力,最终也集中到国民爱 戴的斯姆鲁科夫斯基身上,他被撤去了国民议会议长的职务。 另一方面,10月28日开始实施《行动纲领》中提出的联邦制。 1969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 1969年1月16日,查 理大学的学生扬·巴拉夫为抗议军事干预和改革的倒退,企图自 焚。3月,在斯 德哥尔摩举行的世 界冰球锦标赛上,捷克斯洛伐克队战胜了苏联队,这个消息传到国内后,众多的国民走上街头,拍 手称快。此后,又出现了在布拉格围攻苏联航 空公司办公点的事件。这一切都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对于苏联的厌 恶和仇 恨。苏联将这一系列事件定性为反革命势力的阴谋,要求杜布切克予以制止。 1969年4月,古斯塔夫·胡萨克接替杜布切克就任第一书记,继续实行"正常体制",至此,"布拉格之春"宣告结束。编辑本段补充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内改革运动。从60年代初开始,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虽然从1967年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但 形势仍未好转。经 济困难导致部分工人罢工。在政治方面,当时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兼共和国总统的A.诺沃提尼对经济改革和为50年代初政治冤 案的受害者平反采 取消极抵制态度,压制批评和民主,在党内外引起强烈不满。在民族关系方面,由于1960年制定的宪法取消了斯洛伐克的民族自治权,民族矛 盾也进一步尖锐。 在这种背景下,捷共中央于1967年10、12月和1968年1月连续举行全体会议,就国内的困难、经济和政 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方法等问题展开辩论。1968 年1 月中央全会决定解除诺沃提尼第一书记的职务,由 A.杜布切克接替。同年4月中央全会又对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进行了重大改组,并通过了指导政治经 济体制改革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行动纲领》。 5月中央全会决定于当年 9月提前召开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同时号召同国内出现的"反共主义倾向"和"保守观点"作斗争,7月中央全会通过了新党章草案。 当时公布的文件宣称,捷共改革的目标是"创立一个新的 、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民主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关于党的领导体制和党内民主。认为一切权力由党的机构集中和垄断,只会削弱 国家和社会机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的领导作用主要应该是集中人民的意志和反映社会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提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制定方针 政策,并通过党的政 治工作和组织工作去贯彻实行;必须充分发挥和保障选举产生的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的权力,工作机关不能独揽大权;党政重大职务不 能由一人兼任,防止权力过分集中 ,担任党 内职务以 4年为一届,不得超过两届;党员有权批评党的各级领导人。②关于国家政治体制和公民权利 。主张实行多元化政治体制 ,使各阶级、阶层和集团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阵线内都有自己的政治代表 ,在民族阵线内各政党都是平等的伙伴 ;实行责任内阁,政府对通过普选产生的议会负责;确保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保证公民迁居包括迁居国外的自由;制定新闻法,取消新闻、书刊、广播电视的检查 制度;给一切受过迫害的人平反。③关于经济体制 。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扩大企业的权限,企业作为相对独立 的商品生产者有经营自主权 ,自负盈亏;允许企业自愿结合,自 由竞争,独立地进行外贸活动;成立工厂委员会,其中2/3的代表由职工直接选举产生,工厂委员会有权决定厂长的任命和撤换, 决定利润分配和职工福利等。④关于民族关系。将国家体制改为捷 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的联邦制,保证斯洛伐克族同捷克族平等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受到了当时 苏联、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匈牙利和波兰的干预和武装干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以空降兵为拳头的苏联红军奇袭布拉格机场、快速控制捷 克斯洛伐克领土的军事行动,被作为当代闪击战以及空降兵使用的经典战例被载入世界空降兵战史。国 防大学出版社《世界空降兵战例精选》中指出:在布拉格事件中,苏军大胆迅猛的突击、战前的电子对抗、战略欺骗以及指挥通讯系 统的高效率运作,充分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华约国家在C4I 系统合成作战上的优势,并使美国和北约国家感到忧虑。编辑本段影响
"布拉格之春"事件导致人们对苏联的"列宁—斯大林"模式的失望,使人们认清了在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不允许有民 主的存在的现实。人们对苏式的共产主义霸权感到恐慌,为此加深了冷战的程度。它一方面使苏联的威 权达到了顶 峰,也为入侵阿富汗开了先例;另一方面也使与苏联关系交恶的红色中 国认识到苏联不会容许异 己的存在,与美国改善关系并对抗苏联的威胁的意愿日趋强烈,最终促使了中美建交。 "布拉格之春"后,苏联扶持的捷克政府 禁止言 论自由, 加强对媒体的控制,以清除民主化的思想,达到禁锢人民的目的。捷克的知识分子分化成两派,一派迫于苏联的压力,发表申明赞成苏联;另一派 则不屈服于苏联入 侵,开始发表反苏言论,公开抨击苏联行为。这也导致了有关于反映"布拉格之春"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米兰·昆德拉的《生 命不能承受之轻》,其中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布拉格之春"的前后,反映的当时捷克人的看法与生活状态。这部小说使米兰·昆德 拉成为全球著名的小 说家,而这部小说也在1988年被翻拍成电 影《布 拉格之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演 员:Juliette Binoche(茱丽叶 比诺什) / Daniel Day-Lewis(丹 尼尔 戴 刘 易斯 ) / Lena Olin(莉 娜 奥琳) / 美国 /导 演: Philip Kaufman(菲 利普 考夫曼) / 布拉格之恋 / 琼-克劳德 卡里尔 (Jean-Claude Carrière) / Milan Kundera 原 著/ 导演:菲利普 考夫曼 (Philip Kaufman) 。影片以大胆的尺度很快在欧 洲和美国受到欢迎,并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 获戛 纳电影奖。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